專家介紹,在我們的一年四季,有兩個中風高峰期:氣溫在0℃以下的隆冬和在32℃以上的盛夏。最近有資料說,氣溫在32℃時中風的危險便上升60%,而且氣溫越高,危險性越大。這就是所謂的“熱”中風。熱,何易中風?主要有兩種因素:
因素之一、對於溫度在32℃以上,體溫的調節,主要靠汗液的蒸發。而每天大約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液,雖然能使大量體溫隨之散失,對人體防暑有益。可是,這要通過皮下血液,對老年人每況愈下的心髒,實在有些勉強。“額外”的血液循環,不僅會使血壓升高,有發生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而且當水分補充不足時,還會因血溶量不足和血液粘稠,誘發缺血性腦中風。 因素之二、炎熱的夏季,人體的血流量為散熱所進行的重新分配,使有限血液紛紛湧向皮膚,勢必造成大腦血流量的銳減。對心血管調節功能不良及因腦動脈硬化原本供血不足的大腦,缺血將進一步加劇,容易誘發腦梗塞。 專家介紹,在炎熱的夏季預防“熱”中風的措施,除了一般的降溫和減少活動外,還應注意處理好“三不”。 信號一:警惕!對於不熱也“喊熱”是熱適應差容易中風的信號。專家介紹,由於散熱機制或熱適應較較差,不少老年人在多數人尚不覺得天氣太熱的32℃時,卻埋怨天氣太熱。專家們提醒醫生注意,這部分“喊熱”的人應列為預防“熱”中風的重點對象,對有過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病史者,尤其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