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治療|股動脈路徑並發症的處理技巧
由於操作不當而造成的並發症是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最大的障礙,嚴重影響著患者的預後,甚至危及生命。“100-1=0”,介入治療的並發症常使介入醫生成績歸零,陷入窘境。
股動脈路徑並發症的處理——技巧篇
股動脈由於內徑相對較大並且容易操作,目前仍是經皮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的常用路徑。95%以上的外周血管介入采用股動脈路徑。與開放式外科手術相比,經皮介入術發病率和病死率較低,但是這種介入方式也有其獨特的並發症。其中與股動脈路徑相關並發症是手術相關發病及病死的主要原因。
據報道,與介入手術相關的並發症的發生率為1.5%~9%。而其中20%~40%需要外科修補。隨著對介入路徑並發症的了解增加,以及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股動脈介入並發症發生率已逐步下降。
血管通路的並發症輕者可表現為小血腫,僅引起患者不適,重者則可表現為致命的腹膜後出血。廣義上來講,這些情況可由於穿刺不准確或鞘管過大所致,或者由於手術結束時止血不當所致。20%~40%的並發症需要外科治療。血管通路的並發症包括:出血、假性動脈瘤形成、動靜脈瘘、血管穿孔、腹膜後出血、夾層及閉塞。
減少血管並發症的方法
1.在放射線下定位股骨頭的下1/3。
2.僅穿透前壁,且穿刺針進入股骨頭下1/3的股總動脈(CFA)。
3.對於肥胖、脈搏弱、復雜介入通路(如:潛在出血傾向及頸動脈支架的病例)等情況要通過多普勒超聲定位CFA。
4.導絲操作要謹慎,鞘管要通過擴張器置位。
5.介入鞘管置位後再給予抗凝藥物。
6.根據體重調整肝素用量使活化凝血時間(ACT)維持在250~300秒。
7.股動脈造影采取同側30°以顯示穿刺位置。
8.穿刺點過低容易導致假性動脈瘤,穿刺點高於腹壁下動脈增加腹膜後出血的風險。
9.術後患者離開導管室之前,根據醫生的熟練程度及習慣必須提前計劃好采用何種方式(徒手按壓或選擇合適的血管縫合裝置)對血管路徑進行處理。
10.完成冠脈造影時如發現有活動性滲漏要立刻處理,采取的方式為彈簧圈栓塞、覆膜支架或外科手術。
11.根據鞘管的大小及抗凝藥的應用來調整人工按壓的時間及強度。
12.手術後,對於低血壓、腹部疼痛、腹股溝不適的患者需立刻進行影像學檢查。懷疑腹膜後出血的患者需要進行造影及介入,如:彈簧圈栓塞及覆膜支架。
13.在某些病例中也需要多學科合作及外科醫生的參與。
對偏癱患者進行穿脫衣服,要記住這樣口訣:先穿患側,再穿健側;先脫健側,再脫患側。 穿套頭上
靜脈血管內膜損傷後,形成血栓,迅速導致整條淺靜脈壁的炎症反應,甚至累及靜脈周圍組織,並有滲出液,局部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