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死於心源性猝死的人超過50萬,即每天至少1000多人猝死!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特別是中青年人),生前大多有基礎心髒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等,只是他們不知道或不重視。很多人自認為自己身體很好,忽視體檢,甚至有不舒服症狀也不就醫想“扛過去”,實際後患無窮。
心源性猝死的首因——冠心病!
在心源性猝死中,冠心病為病因的占了8成以上。以前提及冠心病,大都會聯想到頭發斑白的老人,如今四五十歲的冠心病患者越來越多,我甚至接診過數十例20多歲的患者。
晚上11點到凌晨這段時間,是肝髒代謝的重要階段。熬夜時心腦血管的生物鐘也會打亂,導致體內過多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進而引發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血黏稠度增加。因此,長期“黑白顛倒”的人患心髒病的風險會高於正常人。然而大城市生活壓力大、節奏快,中青年群體正處於事業的黃金時期,不可避免地加班熬夜和飲食不規律,這也讓他們的身體不再像看上去那麼健康。
此外,“高油、高鹽、高糖”和“濃油赤醬”的應酬飯局,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血管的負擔(血管內脂肪堆積);諸如抽煙、喝大酒等不良習慣,也都增加了冠心病風險(有報道稱,熬夜時吸煙,血液的黏稠度會比正常時升高數倍,極大加重了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心源性猝死的“前兆”與“急救”
心源性猝死一旦發生,能挽救回來的概率非常小。若想避免悲劇,還需未雨綢缪。那麼猝死到底能否預知呢?
答案是肯定的。對於很多猝死患者家屬的回憶總結看,猝死者病發前數天乃至數月可出現胸悶、胸痛、氣促、疲憊、心悸、肩膀疼等不典型症狀(當然有的也毫無症狀),有的人活動劇烈時會伴有心慌、氣短,而以前沒有胃病的老年人也會出現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等症狀。
胸痛是猝死的重要征兆,這種痛往往“悶悶的”且一般發生在胸骨後方,整個邊界不是很明確(跟手掌面積差不多)或者根本說不清到底哪疼。若出現“針扎般”的刺痛或者是“按著才疼”,往往跟心髒關系不大。
如果猝死不能避免,那麼爆發後的急救就顯得更為珍貴,因為這生死攸關的時間只有不到10分鐘。首先要明確猝死:一般猝死發生時,會表現出嚴重的胸骨後壓搾性疼痛、急性呼吸困難、心悸或眩暈,同時由於心髒驟停,腦血流會急劇減少而造成意識喪失。
搶救猝死患者,應立即對其心前區(左胸前乳頭部位)進行有力的拳擊,拳擊的次數一般為2~3次,而後是心肺復蘇(同時撥打120求救):將患者平臥(手臂伸直),施救者手掌疊放後,手掌跟部置於患者胸骨中點處垂直下壓(一分鐘≥100次),胸廓下壓幅度應≥5cm。每按壓三十次,給予患者人工呼吸2次。反復進行以上搶救動作,直至醫務人員到來。
注:心源性猝死多數由急性心梗引起,一旦爆發就會出現室速、室顫、室撲等一系列惡性心律失常,尤以室顫的危害最大,因為很多患者即使搶救回來,大腦也受到了不可逆的損傷甚至變成植物人。
除外,離子通道疾病、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夾層動脈瘤等也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其中前兩類跟遺傳、基因突變有一定關系(特別是年輕人)。所以,如果家族中曾有過年輕的心源性猝死患者,最好近親屬都能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以便及時排除和提早干預。
心源性猝死的“預防管理”
關於猝死的預防主要可包含以下幾點:
1.每年都要到正規機構去體檢;
2.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
3.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平衡膳食、控制體重、適當運動等;
4.注意過度疲勞的危險信號和前兆症狀(特別是胸悶、氣短等),注意休息;
5.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堅持服藥治療;
6.如有室性心律失常,則應及時進行危險評估。明確心律失常的類型,評估心髒性猝死風險,並針對此做出相應的決策;
7.加強心梗後心髒性猝死的預防。
病毒性心肌炎引發的心源性猝死占了相當的比例,因而不容小觑。特別是在感冒高發季節,20歲左右的青年最易中招。由於心肌炎早期很難與感冒區分開,所以感冒不能久拖不理。建議到醫院檢查心電圖、心髒B超及心肌損害標志物(如肌鈣蛋白、肌酸激酶等),有條件的還可做病毒分離或抗體測定。一旦確診為心肌炎,應積極治療。
概 述 早搏也就是過早搏動,過早搏動也被稱作期前收縮、期後收縮。早搏是一種常見的異位心搏,按起源部
不知從何時開始,硝酸甘油成了解決心髒病患的“靈丹妙藥”,但凡心髒不適,很多人都會給自己&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