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環系統的疾病,循環系統指人體內運送血液的器官和組織,主要包括心髒、血管(動脈、靜脈、微血管),醫學上可以細分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與動脈硬化有關。這些疾病都有著相似的病因、病發過程及治療方法。實際上,心血管疾病是由心髒學家、胸部外科醫生、血管外科醫生、神經學家及介入性放射學家來治療。
以下是心血管疾病的一般常見症狀:
一、紫绀(cyanosis)是體征,指粘膜和皮膚呈青紫色。
體內還原血紅蛋白(未經氧飽和的血紅蛋白)絕對值超過5g%(6~7vol%的不飽和度)。紫绀的機制為缺氧血,血紅蛋白過多,及血液淤滯。有中心型及周邊型兩種。
1、中心型:
指發生於心髒及肺髒器官水平的紫绀。動脈血因氧飽和不足或混有過多的未經氧合的血液。見於有右到左分流的先天性心髒病,如法樂氏四聯症、艾森曼格氏綜合症等,及因肺動脈壓升高致間隔缺損晚發右至左分流。肺髒病變致血液氧合障礙也是中心型紫绀的重要原因。在重度心力衰竭時,肺髒淤血影響氧合產生中心型紫绀。
中心型紫在運動時加重。長期血氧不飽和可以出現血紅蛋白增多及杵狀指趾。
2、周邊型紫绀:
見於周圍血流速度過於緩慢,單位時間內組織攝取過多的血氧。周邊型紫绀在活動時並無明顯加重。
心力衰竭時血流緩慢,周邊組織攝氧多。因此其紫绀綜合了兩種形式。
二、呼吸困難(dyspnea)也是主觀感覺和客觀征象的綜合表現。
主觀上感覺呼吸費力,客觀上呼吸次數增多,動作快而幅度加大。
胸部的各種器官都可以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如腦梗塞,肺炎,急性氣胸,氣道堵塞,胸壁肌肉炎症,肋骨骨折等,甚至皮膚帶狀疱疹的疾病疼痛也可以導致呼吸困難。心髒病心髒病的呼吸困難多為漸進性,逐步加重。
1、運動性呼吸困難(exertionaldyspnea):
正常人在劇烈運動時也有呼吸困難感覺,停止運動後很快恢復。心髒病患者在常人不會發生呼吸困難的活動量時出現症狀,而且恢復慢甚至於不恢復。
2、端坐呼吸(orthopnea):
患者表現不能平臥或不能長時間地平臥,斜靠位甚至於端坐,雙下肢垂於床邊。不能平臥的機制是①平臥時下肢和腹腔的血液失去地心引力作用,返回心髒增多,加重了心髒的工作負荷;②平臥時肺活量降低。正常人平臥位的肺活量有輕度降低(-5%),病人因肺淤血等因素,肺活量下降更多(可達-25%)。
3、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paroxysmalnocturnaldyspnea):
又稱為“心源性哮喘”,以區別於肺髒疾病引起的哮喘。發生機制除上述的兩點外,入睡後呼吸中樞敏感性降低,肺髒淤血到一定程度造成明顯的缺氧,使患者從睡夢中驚醒已感到呼吸極度困難。病人立即從臥位改變為坐位,甚至站立位,症狀才能逐漸緩解。
4、急性肺水腫(acutepulmonaryedema):
是最嚴重的一類型呼吸困難,可以影響患者生命,需要急症急症處理。病人表現為極度呼吸困難,端坐呼吸,明顯的缺氧,不斷咳粉紅色泡沫樣痰。
三、暈厥
暈厥(syncope)是由於一時性廣泛的腦缺血、缺氧,導致大腦皮質一過性功能障礙,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暫的意識喪失的一種臨床病征。在發生意識喪失前常伴有面色蒼白、惡心、嘔吐、頭暈、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現象。
最常見的引起暈厥的原因有:
1、反射性暈厥:
最常見,約占各型暈厥總數的90%,大多數是通過血管迷走反射,導致心髒抑制和全身血管擴張,引起回心血流量降低,心輸出量降低而導致腦缺血、缺氧引起暈厥。它們多數系壓力感受器反射弧傳入通路上的功能障礙所致。臨床上常見有單純性暈厥(血管減壓性暈厥)、體位性低血壓(直立性低血壓)暈厥、頸動脈窦過敏性暈厥、咳嗽性暈厥、排尿性暈厥、吞咽性暈厥等。
2、心源性暈厥:
因心髒輸出量突然減少而發生的暈厥。常見原因有:①心律失常:常見有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窦房結綜合征、陣發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心室纖顫等。②心髒搏出障礙:急性心包壓塞、急性心肌梗塞與心絞痛、左房粘液瘤、主動脈或頸動脈高度狹窄等。
3、腦源性暈厥:
因腦部血循環障礙或腦神經組織病變所致的暈厥,臨床上常見於高血壓腦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頸椎病、顱腦損傷後等。
4、代謝性暈厥:
由於血液成份異常導致暈厥,常見於低血糖、一氧化碳中毒、呼衰時二氧化碳儲留等。
5、精神性暈厥:
癔病。
1、簡單的左→向右分流:也就是室缺、房缺、動脈導管未閉等。 2、年齡3歲以內的患兒效果最好,年齡長大的孩子也
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其規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至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男性較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