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高血壓的中醫方法
在中醫學裡,一般將高血壓病歸入“眩暈”、“頭痛”范疇,但由於個體耐受的差異,有些高血壓病患者自體感覺並不明顯,甚至沒有任何不適症狀。
概括起來看,中醫認為的高血壓的主要病因有三
一為情志不遂,精神緊張,使肝氣不舒,郁而化熱,肝陽上亢而發病。
二為血虛陰虧,勞欲過度,腎精不足,水不涵木,陰虛陽亢而發病。
三為飲食失節,恣食肥甘厚味或過量嗜酒,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濁內生,痰濕上擾而發病。
那麼,如何運用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指導高血壓病的防治呢?
高血壓病的“未病先防”如上分析,由高血壓病的三大病因入手,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避開各種致病因素,便可達到預防高血壓病發生的目的。
心理調攝
孫思邈曰:“善養性者,治未病之病”。可見,保持情志舒暢,心境豁達,避免情緒激烈波動,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娛樂的時間,使張弛有度,氣機舒暢,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原則,其不僅對預防高血壓病,更是在各類疾病的預防工作中都居於重要地位。
飲食調攝
孫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應當避忌煙酒、肥甘厚味、辛辣燥熱之品以外,還應根據不同體質情況適當使用一些中藥進行食補食療。
如素體肝陽上亢之人可常食菊花,玄參,天麻,夏枯草等。
素體陰虛之人,可常食生地、杞子、麥冬、沙參等。素體精血虧虛之人,可常食熟地、當歸、仙靈脾、杞子等。素體痰盛之人,可常食白術、生姜、陳皮、雲苓等。
適度運動
孫思邈曰:“動則不衰,用則不退”。適當的運動使人體氣機通暢,肝氣條達,脾氣健運,無痰濕之阻。
但若勞欲過度,則反而耗傷陰液,引發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應注意珍惜精氣,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方才符合養生之道。
高血壓病的“既病防變”眾所周知,高血壓病的最主要危害不在高血壓本身,而在於其嚴重的並發症,如中風(腦血管意外),胸痺(心血管疾病),水腫喘證(心力衰竭、高血壓腎病)等。
因此,高血壓病患在確診高血壓病後,應該及早開展治療,防止病情發展為可致命的並發症。
防中風
高血壓最常見的並發症之一是中風。
朱丹溪曰:“眩暈者,中風之漸也”。
明代李用粹在《證治匯補·預防中風》中強調:“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須預防之。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帏,調情志”。
上文將高血壓病主要分三型:肝陽上亢,陰虛陽亢,痰濁中阻。
而高血壓病演進為中風也由此經歷不同的過程,需要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去應對。
如肝陽上亢未得到及時治療,病久則肝陽暴動上擾,血氣並走於上而發中風。若腎陰虧虛,水不涵木,則可能肝陽偏亢,陰虛風動,血氣上逆而發中風。
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風》中日:“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肝為風髒。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
故此,屬肝陽上亢、陰虛陽亢型的高血壓病患應盡以滋養腎陰,平肝潛陽的方法進行治療,使腎水得滋,肝木得榮,肝陽可抑,無使生風。
若屬痰濁中阻之病失治,則日久痰郁化熱,風痰熱相挾襲擾經絡而發中風。
如朱丹溪《丹溪心法·論中風》曰:“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
因此,該型高血壓病人應盡早以健脾化痰祛濕的方法進行治療。
如使用半夏白術天麻湯,二陳湯等,使脾氣健運,水濕得除,痰無所生。
防胸痺
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屬中醫“胸痺”范疇,也是高血壓最常見並發症之一。
預防胸痺當從調情志,調飲食,慎起居開始,防治本病必須避免情緒的激烈波動,保持心情平靜愉快。
《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曰:“痛者,風涼邪氣乘於心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寒冷,居處寒溫適宜。另外,過食膏粱厚味易產生痰濁,阻塞經絡,而發胸痺之病,故飲食宜清淡。
從分型論治而言,高血壓病屬陰虛陽亢者,其病理之根本為腎陰虧虛,此型病人若日久失治,則腎陰不能滋養五髒之陰,使心脈不得濡養,而發為胸痺,因此,此類病人盡早投以滋養腎陰之劑,使腎水得養,心得以滋,從而避免胸痺的發生。
高血壓病屬痰濁中阻型者,可因痰阻脈絡,胸陽不振而發胸痺,此型病人若早用化痰祛濕之方如二陳湯等祛除痰濕,使心脈無阻,氣血通暢,也可預防胸痺之病。
此外,所謂“久病必瘀”,高血壓病日久,無論有否有血瘀之象,皆可適當投以活血化瘀之品,使常保氣血通暢,有效預防中風,胸痺之病。
防水腫喘證
高血壓病久不愈,腎陰虧虛,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失於溫化,水飲內停則出現水腫、尿少,腎不納氣則氣喘難平,動則尤甚,此乃水腫喘證。
所以高血壓病久屬陰陽兩虛者,應早予育陰陽之劑,如金匮腎氣丸,起到陰中求陽,益火之源,少火生氣之功,使命門之火不衰,水濕得以溫化而無腫,腎氣充足,納氣歸元而不喘。
動脈硬化在治療之前,一定是要進行比較詳細完善的檢查。因為動脈硬化損傷的不僅僅是人體的動脈血管,更可能危及髒器功能,從而導
概 述 現今,年輕人學習壓力和工作壓力都大。還沒畢業之前,由於畏懼畢業後前途渺茫,他們在學校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