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方案和措施滯後
因為患上高血壓,北京的王女士已經在幾家大型三甲醫院輾轉治療了七八年。她先是被診斷為繼發性高血壓,治療了很長時間不見好轉。再次檢查,原先的病因被排除,新病因找不到,於是轉為原發性高血壓。治療方案改來改去,病情卻不見好轉。她覺得疑惑,醫生說的,自己都是一板一眼地執行了,血壓為何還是控制不住?
和王女士一樣苦惱的患者並不是少數。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家委員會舉辦的“’2007中國高血壓學科疾病診療規范和發展策略論壇”上公布了一組數據:目前我國高血壓病人約兩億,但高血壓知曉率只有30%,治療率24%,控制率僅為6%。這意味著100個高血壓病人中,只有30人知道有關防控基本知識,24人就醫治療,只有6人得到有效控制。即使在治療人群中,控制率只有1/4,3/4患者血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高血壓難治,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有專家指出,治療方案不夠合理,是許多高血壓病人難治的主要原因。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家委員會總干事余振球說,由於人們生活中存在高鹽飲食、酗酒、高熱量食物攝入、持續精神緊張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高血壓患者逐年增多,並呈日益年輕化趨勢。
與此同時,高血壓防控措施有滯後現象:
一、是沒有在全社會開展廣泛的科普和防治工作;
二、是對醫師的教育有不少局限,特別是最需要關注的農村,繼續培養和提高嚴重不足;
三、是大醫院分科不夠,不少醫院沒有設立高血壓專科,缺乏規范診療。
還有專家提出,患者就醫時得不到專業化的診斷與治療是一個重要因素,如繼發性高血壓發生率雖低,卻不易診斷,相當部分患者被當作原發性高血壓進行治療,效果較差。
醫患觀念都需更新
“現在仍有醫生覺得,治療高血壓,有個血壓儀,有個聽診器,再加點降壓藥就夠了。”余振球遺憾地說,在傳統觀念裡,高血壓不過是心內科的一個單病種,無足輕重。有的醫學院畢業生覺得治高血壓是沒面子的事。傳統觀念的束縛對高血壓專業診治的發展造成致命影響。例如,有的基層醫生連何為高血壓得到控制還弄不清楚。
新修訂的《高血壓防治指南》的標准是:對沒有合並症(指出現糖尿病和/或兩個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或心、腦、腎受損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舒張壓應低於90毫米汞柱,收縮壓低於140毫米汞柱;對伴有糖尿病或腎髒疾病患者來說,收縮壓應低於13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80毫米汞柱;
對老年高血壓者(指年齡超過60歲以上)患者來說,收縮壓應低於15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90毫米汞柱。但在實際工作中,這樣規范的定義被有的醫生簡單理解成“只要血壓降下來就行”。
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蔡忠軍表示,時至今日,甚至有的專家還沒有認識到高血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學科,更有甚者,認為高血壓醫師的工作很簡單。
建立獨立學科還須多方努力
高血壓病是我國目前患病率最高、人群患病最普遍的病種之一,防控關鍵在於如何從根本上降低人群高血壓的發病率。專家呼吁,將高血壓不只作為一個病,而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來發展十分必要。
目前,國際醫學界普遍認為高血壓是一個心血管綜合征漸進發展的過程,高血壓、血脂紊亂、糖尿病聚集在一起,促進了心、腦、腎損害和心血管疾病。所以,不能僅僅根據血壓值的變化來鑒定和診治高血壓。高血壓不應被簡單認為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涉及多領域的醫學門類。防控高血壓科疾病,需要政府、社會和醫學界的共同努力。
針對這一形勢,中國醫師協會於2004年6月組織專家成立了“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家委員會”,對於指導和帶動高血壓防治工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北京協和醫院方圻教授表示,自從我國學者於1993年率先提出高血壓學科概念,到現在高血壓體系初現雛形僅僅用了10余年的時間。由此可知,將高血壓以專科形式發展是極其妥當和必要的。這是高血壓科疾病的綜合性、復雜性及歷史潮流發展的客觀規律,尤其是我國億萬高血壓患者的迫切需要共同決定的。
概 述 心絞痛的直接發病就是因心肌供血不足。這個病發作起來會讓人的胸的位置很痛的,讓你很難受的。要
眼部毛細血管瘤需要做哪些檢查?專家指出: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於眶深層病變,尤其懷疑橫紋肌肉瘤時應進行穿吸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