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層腔內隔絕術後並發症的預防及處理
(1)腔內隔絕術後內漏
內漏是指腔內隔絕術後從各種途徑繼續有血液返流入瘤腔的現象。內漏的危害是可以導致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繼續增大甚至破裂。內漏分為四型:I型內漏是指血流經腔內移植物近心端與自體動脈之間的裂隙流入瘤腔的現象。I型內漏是最需要認真消除的內漏,因為腔內隔絕術後,I型內漏就使瘤腔變成了只進不出的高壓型瘤腔,使夾層動脈瘤破裂的機率明顯增高。
I型內漏的處理一般是在近端再加一段或多段移植物,以徹底隔絕內漏。
II型內漏是指腔內隔絕術後血液經腔內移植物遠端與自體動脈之間的裂隙返流入瘤腔的現象。II型內漏若返流量不大,可先不處理,留待隨訪觀察中自閉。若返流量大,則需再加一段腔內移植物將內漏隔絕封閉。
III型內漏是指從肋間動脈返流入夾層假腔的現象。一般返流量較小,術後在隨訪觀察中往往能夠自閉。
IV型內漏是指從腔內移植物破損處血液流入夾層假腔的現象。
IV型內漏的處理一般是再選一段較短的且口徑合適的腔內移植物將原先的破損處隔絕封閉。
內漏的處理是衡量腔內隔絕術技術水平最重要的標志,也往往是評價腔內隔絕術效果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也往往是引起各種術後並發症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應高度重視內漏的處理,應根據內漏的具體情況,積極穩妥地處理好各種內漏及內漏引起的各種並發症。
(2)腔內隔絕術中截癱的預防
傳統胸降主動脈重建術的一個典型並發症是術後截癱,發生率約10%。腔內隔絕術具有同樣的危險。因同樣可能影響脊髓動脈血供,脊髓血供成節段性,胸腰段脊髓的血供主要來源於相應肋間動脈及腰動脈後分支所形成的脊髓前動脈,其中根最大動脈是脊髓前動脈的主要滋養血管,保留它可避免截癱。
但該動脈的起源位置不固定,發自左側第六肋間動脈至第十二肋間動脈的機率是75%,發自上三個腰動脈之一的機率是15%,起源於胸六以上肋間動脈的機率較小。故筆者主張在行腔內隔絕術治療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時,移植物選擇應選用能完全隔絕夾層裂口的最短長度,必要時還應行脊髓液測壓和減壓處理,以降低截癱發生率。
(3)腔內隔絕術後綜合征
腔內隔絕術後短期內患者會出現一過性C—反應蛋白升高,發熱(常見於術後第二天起,午後發熱,體溫一般不超過38.5°C),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系輕度下降等表現。體檢時無感染症狀,因原因不明故暫且稱之為腔內隔絕術後綜合征。可能的原因為移植物的異物反應、瘤腔內血栓形成後的吸收、移植物對血細胞的機械破壞及造影劑和x-線輻射的影響等。均在短期小劑量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及消炎鎮痛類藥物對症處理後緩解。
(4)B型夾層腔內隔絕術後繼發A型夾層
在主動脈夾層的腔內治療中,由於夾層的近端裂口多位於主動脈夾部,即主動脈弓-降交界的地方,此處主動脈本身有一個角度較大的生理彎曲,植入其腔內的金屬支架在主動脈的脈動中必然對其內膜產生機械損傷,而且已經有作者觀察到在植入支架一段時間後,支架對主動脈有一個塑型作用。因此有作者擔心支架對主動脈內膜的損傷有可能導致新的夾層出現。
在我們的100余例病人中,有2例在術後再發夾層。1例馬凡綜合征患者術後8月腹主動脈出現新的夾層裂口,予保守治療,術後24月再發StanfordA型夾層行Bentall手術後治愈。1例術後14月再發StanfordA型夾層行升主動脈置換術後治愈。但這兩例均無充足的證據證實患者再發的夾層均與前次植入的支架相關,因此我們認為目前沒有充足的理由證實主動脈腔內的支架會誘發新的夾層。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們治療的3例馬凡綜合征造成的Stanford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中,1例2次再發新的夾層,1例於術後1年不明原因猝死,其療效遠不如高血壓造成的夾層。
因為馬凡綜合征患者往往全主動脈均有擴張性病變,最終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還是心包腔內的升主動脈病變,因此對馬凡綜合征患者的單純以腔內技術治療降主動脈病變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的療效。
“偏頭痛+女性”更易卒中? 這一項被專門寫進新指南 對於中風的預防,隨便找一個人大概都能報出
近日,小劉突發心肌梗死,在急救過程中因體型過度肥胖,給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於是,被當地醫生緊急轉往醫院就診。但這位年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