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心肌橋作為常見的解剖變異現象,屍檢檢出率高達15%~65%。1960年,醫生在給病人做冠狀動脈造影時,發現了1名這種情況的患者,並首次引入心肌橋的概念。長期以來,壁冠狀動脈和心肌橋始終被認為是良性病變。而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人們已認識到心肌橋對壁冠狀動脈形態學和血流動力學可產生一定影響,並引發各種臨床症狀。
49歲的農民老張,背負“懶漢”的惡名長達20多年。一干活他就覺得胸悶、胸痛、氣短,嚴重時甚至都要暈厥過去。讓老張苦悶的是,去了多次鄉衛生院和縣醫院,做了心電圖檢查和X線檢查,看了無數次醫生,啥毛病也沒發現。
不久前,一心要證明自己清白的老張,來到醫院接受64排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檢查後發現,老張的心髒的確有異常,這種異常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心髒病,而是先天性血管變異,醫學上稱之為壁冠狀動脈和心肌橋。先進的醫學科技手段,終於為“懶漢”老張洗清了“冤屈”。
一般人的冠狀動脈走行於心髒心外膜下的脂肪組織中,而老張的部分冠狀動脈卻長入到心髒肌肉內,在心肌內行走一段距離後又浮出到心肌表面來,這段血管稱為壁冠狀動脈,覆蓋其表面外形似橋的心肌纖維被稱為心肌橋。由於心肌纖維覆蓋了部分冠脈血管,心髒收縮時,會擠住血管,導致冠脈管腔相對狹窄,影響局部心肌供血,從而引發心悸、心絞痛、心率失常、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心肌橋多見於原發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且多發生於左冠狀動脈前降支。近年來,心肌橋導致心律不齊、室上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心肌缺血、急性冠脈綜合征、心髒移植後猝死等並發症的報道開始逐漸增多。
目前,常規的冠脈造影仍是臨床診斷心肌橋的金標准,但因種種原因,臨床檢出率尚不到2%,多數病人被臨床漏診。本文提到的老張的情況,就是因為醫生大多不認識此病,加上常規身體檢查缺乏特異性,因而多年來未被確診。
心肌橋的不同臨床表現與其厚度、壁冠狀動脈的長度以及血管受壓的程度有關。像老張這樣的病人,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情緒激動,或盡量減少繁重的體力勞動。治療時可給予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來緩解症狀。
心肌梗塞在有些情況下容易被誘發,下面為大家列舉心肌梗塞的三大誘因,在日常生活中,心肌梗塞患者應注意避免。 誘因一:運動
腦血管痙攣疾病的誤區 頭暈頭疼是腦血管痙攣的典型症狀,但是,腦病專家卻發現,有不少的患者都走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只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