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眼裡的冠心病
很多人想知道,心髒為何會有節律地工作呢?這主要依靠分布在心髒本身的左主干、回旋支和右冠脈三支血管的營養供給。研究發現,如果任何一支發生痙攣、狹窄,都可以造成冠狀動脈病變即冠心病。
我們都知道,西方醫學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從局部揭示了冠心病的病變特征。目前,隨著介入技術的普及,冠心病的診斷有了長足進步,支架和搭橋技術也應運而生,挽救了無數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但是我們的中醫注重整體觀,包括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天人相應等等。中醫認為,人是有機的統一整體,心髒有病病位不只在心,可以由其他疾病累及。理念的不同,也會導致一些治療方法的不同。
比如在夏季的梅雨季節,氣壓偏低,特別是三伏天(屬中醫理論的長夏季節)時,許多冠心病患者明顯感到胸悶、氣短、頭昏、胃脘堵悶、不思飲食,顏面似乎蒙上淡黃色,舌診常見舌面布滿黏膩苔垢,號脈脈相細而滑利,中醫稱作濡脈,西醫多認為是缺氧,或許會建議患者進行氧療,而中醫認為是濕邪阻滯,胸陽不展,服用藿樸夏苓湯或三仁湯諸多症狀會迎刃而解。
再如春天萬物復蘇,百花盛開,生氣盎然,而許多冠心病患者卻無意苦爭春,感覺心煩、急躁、口苦、口黏,精神亢奮或焦躁難以自控,心慌胸痛的現象也時常發生,並且出現大便秘結,難以入眠,舌紅苔黃膩等症狀。
遇到這種情況,西醫一般認為患者患上了焦慮症,常常給予鎮靜和抗焦慮藥物治療,但是給患者平添服用鎮靜藥物有可能成瘾的煩惱。而中醫認為,這種現象屬於痰熱征象,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黃連溫膽湯後就可以糾正不良狀態。
另外中醫也發現,痰熱與濕阻不僅僅與季節有關,其可出現在任何時間,並且脾虛為其始動因素,而飲食失調、勞逸失常和思慮過度則是脾虛的三大危險因素。
如果一個人不注意脾虛的症狀,則會出現代謝異常,如果聚濕成痰,積痰生熱,就會阻滯心脈,造成心髒的缺血缺氧,此時如果內因與外因交互影響,就會加重病情。
出現脾虛時比較容易發現,其時常呈現神疲肢倦、短氣讷呆、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弱等症狀,現在多用五味異功散、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加以調理。
另外,脾虛 、濕阻 、 痰熱狀態還可以相互兼夾。結合現代醫學來看,這有可能與神經內分泌失調機制有關,而這是遺傳、社會、生物、環境等多因素綜合交互作用的結果。
在此,我們提出《三要三不要》和《五宜訣》,從自身做起加以提早預防或緩解已有病情。
其中,《三 要 三 不 要》即:“一要寬容豁達,二要節食調飲,三要勞逸適當;不要多思慮,不要過飽食,不要超勞逸。”《五宜訣》即“心宜寬,胃宜欠,體宜動;精宜守,神宜安。
概 述 高血壓這種病在我們生活中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在我們生活中困擾著很多的人,一般來說,
患有心肌炎的病人經常需要長期吃藥控制病情,但是如果用藥不當,會致使心肌炎發作,有四類藥物經常會導致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