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動脈粥樣硬化已成為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根源。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經過一系列氧化反應,以及血液中各種細胞的相互作用,形成粥樣的壞死物,在動脈內膜積聚大量外觀呈黃色粥樣的脂質,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哪裡有“動脈硬化”,哪裡就有缺血
一旦血管局部隆起發展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並足以阻塞動脈管腔,那麼這個動脈所供應的組織或器官就將缺血或壞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脈管徑狹窄,會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腦動脈硬化可引起腦缺血,大腦某一支血管堵塞,使神經功能受損,出現肢體無力、感覺麻木,甚至失明、昏迷等症狀。腎動脈粥樣硬化常引起夜尿、頑固性高血壓,嚴重者可發生腎功能不全。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可表現為飽餐後腹痛、便血等症狀。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腔嚴重狹窄,會出現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甚至可發生壞疽。
易損斑塊——血管中的“不定時”炸彈
粥樣硬化斑塊可以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兩種。斑塊中的脂質成分及結締組織的含量決定斑塊的穩定性以及是否易導致急性缺血事件發生。穩定斑塊的纖維帽比較厚,不容易破裂。不穩定斑塊又稱易損斑塊,這類斑塊的纖維帽薄,內含脂質又多,就像薄皮大餡的餃子,容易破裂。在情緒激動、劇烈運動、寒冷等情況下造成血壓升高、血流沖擊或者血管痙攣時,纖維帽就易破裂,斑塊內的脂質等物質湧出和大量血小板的聚集形成了血栓,造成心腦血管急性堵塞,則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腦中風或猝死。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穩定期與不穩定期交替的過程,穩定斑塊和易損斑塊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可以互相轉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生多是在易損斑塊出現裂縫、糜爛或破裂的基礎上形成血栓,致急性心肌缺血。這些患者發病大多數並沒有先兆。人們往往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狹窄程度是突發心髒事件的罪魁禍首,而事實上,那些不穩定斑塊即易損斑塊的破裂,才是導致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閉塞並引發猝死的重要原因。
重點防治易損斑塊
針對易損斑塊的治療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堅持合理的飲食結構,飲食總熱量不應過高,防止體重超重。少食飽和脂肪酸含量過多的煎炸食物及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動物內髒、蛋黃等。煙草損害血管內皮細胞,提倡不吸煙。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放松身心,釋放緊張的情緒。控制危險因素,如患有糖尿病,及時控制血糖;如有高血壓應使血壓降至適當水平。他汀類藥物治療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防止易損斑塊破裂,降低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實習編輯:楊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