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科疾病 >> 其他常見疾病 >> 腦卒中 >> 預防中風,先管好血壓

預防中風,先管好血壓

  高血壓是中風的主因,但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血壓有多高,你是其中之一嗎?英國威爾斯健康與社會照護研究所朱力安哈特醫師,是研究高血壓的專家,他指出,如果將所有的中風暫時視為同一類,高血壓無疑是導致中風最主要的因素。

預防中風,先管好血壓

  偏偏在台灣,控制高血壓卻最被國人忽略。根據國民健康局2000-2003年的統計,台灣20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男性約24.9%,女性18.2%。值得擔憂的是,竟然有約四成,五分之一的女性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而好好服藥控制血壓的比例,台灣拜健保已實施10年之賜,從小於10%爬升至約25%,但仍比美國的35%少很多。

  不注意血壓,就等著發病
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明豐直截了當說,沒有症狀的高血壓,就像「隱形殺手」,可以殺人於無形,這種人除了常常監測血壓,沒別的警訊可供參考。陳明豐搖頭苦笑說,台灣地區腦血管病變的致病率名列世界前茅,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血壓控制率很低,「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按時服藥,怎麽講病人就是不聽,」很顯然,其他四分之三的人就成了腦血管病變或其他高血壓併發症最佳候選人。

  血壓管控差,易引發中風

  以病變來分,和壓力有關的併發症、血壓太高、心髒衰竭、主動脈剝離以及尿毒症,高血壓另外可合併新陳代謝變化,加速動脈硬化。當血壓過高,腦組織的動脈血管承受不住而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形成血塊,壓迫其他腦組織,即腦中風(又稱腦溢血或腦血管破裂),嚴重者死亡或半身偏癱。

  這類出血性中風(腦出血)常見有腦組織內出血、蜘蛛膜下出血兩種。除了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阻塞)中風也是常見的腦血管病變。當腦動脈血管硬化,管腔變小,血管內的雜質或血塊被血流沖落形成栓子,導致腦組織壞死及功能失調,就中風了。腦血栓症與腦栓塞症是這類缺血性中風的常見類型。

  還有一種是短暫性腦缺血(TIA),亦即小中風,原因多為頸動脈內膜組織的膽固醇斑塊脫落下的血塊碎片(微栓子),沿著血液往血管末端運行至腦部或視網膜,引發暫時性的症狀。像是突然劇烈頭痛、一眼或兩眼視力模煳、說話遲緩或有理解障礙、半側臉部或肢體無力、麻木、突然耳鳴或暈眩。

  因為微栓子會慢慢分解掉,因此這些症狀發生時間約5--10分鐘,通常24小時內可自行恢復,不會留下永久性的傷害。但三個月內發生腦中風的機率頗高,應該儘速檢查治療。不論哪類型中風,共同的敵人皆是動脈血管老化,如果你以為血管老化是老年人專利,那就錯了。

  血管老化是元凶

  血管究竟從什麽時候開始老化?陳明豐教授回答:應該從還在媽媽肚子內就開始了。

  但他的想法有學理依據。當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不正常,血管硬化的步驟就開始在進行了,只是初起的變化非常細微,所以不會察覺到,陳明豐解釋,當我們還窩在媽媽肚子內時,就已經有血管了,有血管就有內皮細胞,媽媽懷孕時如果受到外在不當刺激或壓力、藥物等,造成胎兒窘迫,或子宮內環境變化導致內皮細胞的功能產生變化,就會使動脈硬化的最早期開始進行。出生後,隨著年齡變化,生活環境更複雜使得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出現不正常,也易使得動脈硬化的過程開始或加速進行。

  一般而言,40歲以上的成年人,已可在臨床上看到動脈硬化的表現。許多因素導致內皮細胞功能不正常,比如生活或工作壓力、緊張、熬夜、抽菸、不正常的生活型態、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等等,「血管硬化是很錯綜複雜的過程。

  陳明豐正色表示,平時不斷呼吁民眾要控制血壓、血糖,用意即是延緩血管硬化、老化的速度,延緩老化就是預防保健,此外別無他法。

預防中風,先管好血壓

  預防中風,先管管血壓

  也因此,隨時量血壓,是台北醫學大學校長許重義的每日例行作業。這位國際知名腦中風專家幾年前回到台灣工作,他在辦公桌上放了一台小型血壓器,隨時監控血壓,因為他發現,在家裡量的血壓通常數值不錯,在辦公室,情緒變化大,血壓值的變化也大。

  許重義引一項國外流行病學研究,這項研究的受試者高達十萬人,長期追蹤結果顯示,當血壓每降低<SPANlang=EN-US>10個毫米汞柱(mmHg),中風的風險可減少一半。

熱門文章
腦出血術後注意事項

腦出血是神經外科的常見急症,多數情況由高血壓引起,少數情況也可由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腦血管澱粉樣變以及腫瘤引起。腦出

臉上的瑕疵有可能是血管瘤

   有時在路上,看到有的人臉上長了很怪的東西。比如說“胎記”“痦子&rd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