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風是指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也稱為小卒中,是由於腦組織局部缺血所引起的。患者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如2至3分鐘),產生半身麻木,一側手和胳膊麻木和發沉,行走不便,還可能出現語言不利、口齒不清的症狀。但是這種反應都具有一過性,在發作後24小時之內自行緩解,並且沒有明顯的後遺症。
小中風的症狀轉瞬即逝,發作時間可能極短,很多人都未能給予重視,認為症狀消失了就好了,卻不知小中風是中風的預警信號,如果錯過了及時預防的時機,很可能導致中風。據統計,小中風發生後,50%患者5年之內至少發生一次腦梗死,如果診斷或治療不當,其中10%腦梗死發生在小中風發作之後的90天之內。
依據腦血管供應腦細胞血液的部位,小中風發作的臨床表現具有固定模式,表現出兩組症狀。
一組是頸內動脈供血系統表現,即眼動脈短暫缺血出現的一過性黑蒙,短時間緩解;單獨累積到一側手和手臂的肢體麻木和發沉,行走不便,還可出現語言不利、口齒不清的症狀。
另一組是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表現,症狀是雙眼視物模糊、嘔吐、走路不穩、發音障礙、吞咽困難、突然跌倒等症狀。
小中風初次發作之後,患者常會反復發作,有的一天可發作幾次,有的幾個月發作1次。小中風後48小時建立治療方案按照國際公認的診斷標准規定,小中風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持續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但事實上,只要症狀持續時間超過1至2小時,多數患者就可以有腦梗死的後果。
由於小中風發生後近期內的腦梗死事件的高發率,48小時之內要建立合理的病因檢測和治療方案。如果患者有急性神經功能障礙,並有小中風再發可能性存在,必要時需要住院診斷和治療。對於病情穩定之後的中風偏癱患者,我們提倡先行開展運動康復治療。
被動運動的原則是先從簡單的動作開始,從肢體的近端坐至遠端,逐級訓練,最終達到患側肢體的功能恢復。家屬在做被動運動時應緩慢而柔和,有規律性,避免用力牽扯或大幅度動作。
逐步增加被動活動的幅度和范圍,每日至少進行2次以上,每次每個動作應重復10次左右,並要持之以恆。在做被動運動時,病人的健側上下肢最好也要做相同的動作,這樣可以通過健側神經沖動的擴散刺激患側的肌肉興奮性沖動的產生,有利於患肢的功能恢復。
對於偏癱患者來說,上肢被動運動先從肩部開始,家屬及陪床人員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托住病人肘部,將上臂做外展、內收及向上、向下運動。動作要輕柔,防止因肩關節周圍肌肉松弛造成關節損傷或脫位。
做前臂被動運動時,家屬一手托住患者手腕,掌心向上,另一只手托住肘關節,將前臂做屈、伸及內旋運動。手的被動運動方法是家屬一手握住病人手腕,另一只手握住患者手指,做腕關節屈、伸及各手指的屈伸運動。
下肢的被動運動亦先從近端開始,即髋關節的被動運動,將患肢膝關節屈曲,然後家屬一手扶住患側膝關節,一手扶住髋部,做左右轉動動作。小腿運動的方法是家屬一手扶住踝部,一手握住膝部,做膝關節的伸屈運動。
足部活動時一手握住踝部,另一只手捏住腳趾,使足做背曲及向左右旋轉運動。值得提出的是在給患者做被動運動的同時應結合按摩,有助於肢體的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