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簡稱“心衰”)是各種心髒器質性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種綜合征。由於心功能異常,以致在適量靜脈回流情況下出現異常水、鈉潴留和周圍組織灌注不足的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為心排血量減少和體、肺循環淤血。
《內經》中提出的“心脹”之病與心力衰竭表現甚和;《金匮要略》提出“心水”病名,其記載的臨床表現與心力衰竭的十分相似。中醫學中有關本病的論述,分別見於“心悸”、“喘證”、“水腫”以及“虛勞”等病症之中。
二、發病機制
(一)病因病機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在心,與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相關,其基本病機以心之氣、血、陰、陽虧損為本,虛則心脈鼓動無力,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而致血瘀、水飲為患,或夾寒、熱、痰濁諸邪,此乃虛中夾實、本虛標實之證。分證病機如下:
1.虛勞髒衰素體禀賦虛弱,久病髒腑虛衰,或勞倦過度,正氣受損,致心肺脾腎虛發為心衰。心氣不足,則行血無力,血瘀水停,水困陽弱,則心陽亦虛,陽虛無以制水;另外肺虛不能通調水道,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腎虛氣化失司,則水濕停留,均可致水氣凌心。
2.復感外邪風寒濕之氣雜至,合而為痺,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捨於心,心君受邪,血脈失運;或久病及心,心髒衰弱,復因外邪侵襲,發為心衰。
3.痰阻水停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衡,痰飲停於心則悸、腫。
4.瘀血阻滯心氣不足,血脈不暢,痰阻血瘀,氣結血瘀,瘀阻心脈則為心悸,日久為癥積、痞塊。
(二)病理機制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改變十分復雜,當基礎心髒病損及心功能時,機體首先發生多種代償機制,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血液動力學改變根據Frank-Starling定律,雖心室充盈壓的升高,使心肌纖維牽張,一定范圍內心肌收縮力增強,心搏排血量相應增加,心功能增強。隨心室充盈壓的進一步增加,心室擴張,舒張末壓力增高,相應地心房壓、靜脈壓也隨之升高,待後者達到一定高度則出現肺或腔靜脈淤血。
2.神經體液機制當心排血量不足時,心房壓力增高,神經體液機制進行代償。
(1)交感兒茶酚胺系統心力衰竭患者血中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作用於心肌β1腎上腺受體,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率,以增加心排血量。但與此同時,因周圍血管收縮,增加心髒後負荷,增加心肌耗氧量。
(2)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由於心排血量降低,腎血流量減低,從而RAS被激活。一方面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周圍血管收縮,調節血流再分配,保證心、腦等重要髒器的血流供應;同時促進醛固酮分泌,使水鈉潴留,增加心髒前負荷,對心力衰竭起代償作用。
(3)心鈉素心鈉素主要由心房合成和分泌,具有很強的利尿作用。心力衰竭時分泌增加,嚴重心力衰竭或轉為慢性心力衰竭時,反而減少。
(4)血管加壓素血管加壓素由下丘腦分泌,心力衰竭時分泌增多,具有縮血管、抗利尿、增加血容量作用,過強的作用可導致稀釋性低鈉血症。
(5)緩激肽其生成增多與RAS激活有關,產生一氧化氮有強大的擴血管作用。
3.心肌重構心肌重構是由於心肌細胞肥大、纖維細胞增殖,從而導致心肌肥厚,蛋白結構改變,心肌興奮-收縮失調。在心肌肥厚初始階段起有益的代償作用,以後因心肌肥厚不足以克服室壁應力而進行性擴大,伴功能減退,最後發展為不可逆性心肌損壞的終末階段。
三、臨床表現
(一)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現為主。
1.症狀(1)呼吸困難,是左心衰竭時最早出現和最重要的症狀,最初僅發生在重體力勞動時,以後在休息時亦可發生,有的則表現為端坐呼吸,陣發性呼吸困難,或出現心源性哮喘;(2)咳嗽、咳痰、咯血,痰常呈白色泡沫漿液性,咯血絲痰或粉紅色泡沫痰,亦可大量咯血;(3)其它:乏力、疲倦、頭昏、心慌是心排血量減少,血液灌注不足的表現。
2.體征除原有的心血管疾病體征外,還有心髒濁音界擴大,心尖搏動向左下移位伴有抬舉感,心率增快,心尖部可聞及舒張期奔馬律,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增強,心尖部收縮期吹風樣雜音,急性左心衰時可出現急性肺水腫的典型體征。
(二)右心衰竭以體靜脈淤血的表現為主。
1.症狀由於內髒瘀血可有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肝區脹痛、少尿等。
2.體征(1)心髒體征:除原有心髒病體征外,右心衰竭時若右心室顯著擴大形成相對性三尖瓣關閉不全,可有收縮期雜音;(2)頸靜脈怒張和/或肝頸靜脈反流征陽性;(3)肝腫大,有壓痛;(4)下垂部位凹陷性水腫;(5)胸水或腹水;(6)紫绀。
(三)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特點
1.心血管系統的症狀不典型,易漏診,誤診;
2.易發生心律失常;
3.易發生其他髒器功能障礙,如腦梗塞、低氧血症、腎前性氮質血症,電解質紊亂等。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有明確器質性心髒病,結合症狀、體征、實驗室及其他檢查可做出診斷,一般將左心衰竭的呼吸困難,右心衰竭的頸靜脈怒張、肝腫大、下垂性水腫作為診斷的重要依據。
(二)鑒別診斷
1.支氣管哮喘左心衰竭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稱之為“心源性哮喘”,應與支氣管哮喘相鑒別。前者多見於老年人有高血壓或慢性心瓣膜病史,後者多見於青少年有過敏史;前者發病時必須坐起,重症者肺部有干濕性啰音,甚至咳粉紅色泡沫痰,後者發作時雙肺可聞及典型哮鳴音,咳出白色粘痰後呼吸困難常可緩解。
2.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時,由於腔靜脈回流受阻同樣可以引起頸靜脈怒張、肝大、下肢水腫等表現,應根據病史、心髒及周圍血管體征進行鑒別,超聲心動圖可得以確診。
3.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腫應與慢性右心衰竭鑒別,除基礎心髒病體征有助於鑒別外,非心源性肝硬化不會出現頸靜脈怒張等上腔靜脈回流受阻的體征。
五、治療
(一)中醫治療
1.辨證與治療要點
(1)辨陰陽氣虛:本病以心氣虧虛為本,臨證以氣虛、陽虛多見。心氣虛表現為心悸氣短,疲乏無力,動則尤甚,自汗出;氣虛可發展為陽虛,除心氣虛症狀外,尚表現為形寒肢冷等症;而陰虛者或因病久不愈,陽損及陰,或因久用溫陽之藥耗傷陰分,表現為心悸難平,煩躁不安,舌紅少苔等。臨床上常兼而有之,又當辨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證。
(2)辨水腫、血瘀:本病以血瘀、水腫為標實。血瘀表現為唇甲青紫,舌質紫黯,頸脈怒張,脅下痞塊等;水腫常屬陰水,多從下肢開始,波及胸腹,產生胸、腹水,長期臥床者亦可在背部、臀部出現水腫。
(3)辨髒腑:本病病位雖在心,但與肺、脾、腎三髒密切相關。水病在肺者多有咳喘、氣短;水病在脾者常有腹脹、納呆、乏力;水病在腎者可見腰痛、尿少、肢冷等。因此,辨證時除注意心髒外,還要注意是否有他髒受損,根據髒腑不同配合宣肺、健脾、溫腎之法。
補氣、活血、利水乃治療本病之要法。本病以心氣虧虛為本,瘀血阻滯、水濕內停為標。治療本病首先強調補益心氣,或溫陽益氣。同時也需活血化瘀、或益氣化瘀,溫陽化瘀,以減輕瘀血征象;利水化濕,或益氣利水、溫陽利水、化瘀利水、宣肺利水、瀉肺利水、健脾利水、溫腎利水,以消除水腫。本病病程較長,久病及腎,致腎氣不足,故緩解期宜補腎固本,扶助正氣。
2.辨證論治
(1)氣陰兩虛證
①症狀:心悸、氣短,活動則加重,神疲乏力,頭暈,少寐,自汗盜汗;舌紅或淡紅,脈細數無力或結代。
②證候分析: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故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動則耗氣,故活動則加重;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不上榮則頭暈,血不養心則少寐,氣虛不能固攝津液故自汗;陰虛內熱逼液外洩則盜汗;陰虛則舌紅,脈細數;氣血不充故舌淡紅,脈細而無力,脈氣不相順接則脈結代。
③治法:益氣養陰
④方藥:生脈散、炙甘草湯加減,藥用黨參(或人參)、炙甘草、麥冬、玉竹、五味子、白芍、丹參、赤芍。
⑤隨症加減:若陰虛甚者,加北沙參、玄參、女貞子;陰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丹皮;肢體水腫明顯加茯苓、豬苓、車前子、澤瀉。
(2)氣虛血瘀證
①症狀:心悸氣短,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胸脅滿悶,脅下痞塊或有水腫,咳喘,納差腹脹;舌黯有紫斑,脈細澀或結代。
②證候分析:氣虛無力推動血行,瘀血內停,則見心悸氣短,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胸脅滿悶,脅下痞塊;寒水泛濫而為水腫,上凌心肺而為咳喘,留於腸胃則納差腹脹;舌黯有紫斑,脈細澀或結代皆為血瘀之征。
③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④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炙黃芪、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地龍等。
⑤隨症加減:若氣虛甚者,加黨參(或人參)、炙甘草;陽氣不振者加桂枝;瘀血久積不去者加水蛭、虻蟲;肢體腫甚者加車前子、澤蘭、澤瀉。
(3)痰飲阻肺證
①症狀:心悸氣短,痰涎上湧,喘促不得臥,咯吐粉紅色泡沫樣痰,脅脹,脘腹痞滿,肢體水腫;舌淡,苔白,脈細數。
②證候分析:陽氣虛衰日久,諸髒俱虧,水濕不化,水邪泛溢為病。水飲上凌心肺見心悸氣短,痰涎上湧,喘促不得臥,咯吐粉紅色泡沫樣痰;水流脅下則脅脹;停留胃腸則脘腹痞滿;水溢肌膚則肢體水腫;舌淡,苔白為痰飲之征,脈細數為本虛之象。
③治法:瀉肺逐飲。
④方藥:葶苈大棗瀉肺湯和瀉白散加減。藥用:葶苈子、大棗、炙甘草、地骨皮、桑白皮、北五加皮、大腹皮、厚樸、杏仁、車前子、澤瀉。
⑤隨症加減:若脈細數無力加人參、黃芪;若氣喘嚴重,面色青灰,張口抬肩,心悸不寧,煩躁冷汗,小便量少,四肢厥冷,脈沉細欲絕,加人參、附子、煅龍骨、煅牡蛎。
(4)陽虛水腫證
①症狀:心悸,畏寒肢冷,腰酸尿少,大便溏洩,面色蒼白或見青紫,全身水腫;舌胖大,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結代。
②證候分析:心之陽氣虛弱,鼓動無力,故心悸;脾腎陽虛,故畏寒肢冷,腰酸,大便溏洩;心陽虛衰,不能下達於腎以溫陽助膀胱氣化,則寒水泛濫而為身腫,尿少;面色蒼白為陽虛之征,青紫為水濕之象;氣虛不能上承則舌胖大,舌質淡,苔薄白;陽虛脈行不暢則脈沉細或結代。
③治法:溫陽利水。
④方藥:真武湯和五苓散加減,藥用炮附子、干姜、白術、茯苓、豬苓、澤瀉、桂枝、葶苈子、益母草等。
⑤隨症加減:若陽虛甚者加肉桂;氣虛甚者加人參、黃芪;血瘀明顯者加丹參、桃仁、川芎;腎不納氣者加蛤蚧、紫河車、胡桃肉;兼咳嗽、痰黃而稠者加桑白皮、魚腥草、川貝母。
3.中成藥充血性心力衰竭屬內科重症,在急性發作期可選用下列措施,必要時應用西醫治療。
(1)心寶丸:溫補心腎、益氣助陽,活血通脈;口服,一次2丸,每日3次。
(2)參附強心丸:益氣助陽,強心利水;口服,一次2丸,每日3次。
(3)選用參附注射液、參脈注射液等靜脈滴注。
4.針灸
(1)體針:主穴取心俞、厥陰俞、膻中、內關、足三裡、神門。呼吸困難配氣海,太淵,乏力配中脘、陽陵泉、水分、腎俞、氣海、復溜。手法平補平瀉,每日一次,20次一療程,每一療程間隔5~7天。
(2)耳針:主穴取心、皮質下、神門、內分泌、交感,水腫重者加腎、脾;胸悶加肺、胸。手法:每次取3~5穴,中等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兩耳交替,10日為一療程。
5.其他療法
(1)推拿:采用柔和的向心性按摩,對早期輕度心衰有一定療效。
(2)氣功:適用於早期輕度心衰患者,開始可練精功,取盤坐式或靠位式,症狀減輕後,可練床上十六段錦或保健功,對於有一定氣功功底的心衰患者可練大小周天或虛明功等。
(3)藥膳:①黃芪粥:黃芪20g,粳米50g,紅糖適量,同煮粥。有益氣利水之功,適用於心衰屬氣虛水停之證。②赤小豆炖鯉魚:赤小豆50g,鯉魚500~1000g,煲炖熟爛後服食,用於心衰水腫。
(二)西醫治療
1.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療
(1)患者取坐位,雙腿下垂,以減少靜脈回流。
(2)吸氧:高流量鼻管給氧,流量4~6L/min。
(3)嗎啡:靜脈緩注。
(4)快速利尿:如呋塞米。
(5)血管擴張劑:如硝普鈉、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靜脈滴注。
(6)洋地黃類藥物:如西地蘭。
(7)氨茶鹼:稀釋後靜脈推注。
2.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
(1)病因治療:積極治療原發病,避免誘因。
(2)減輕心髒負荷:①休息,②控制鈉鹽攝入,③應用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呋塞米、螺內酯,④應用血管擴張藥,如硝酸甘油、硝酸異山梨酯、硝普鈉。
(3)增加心排血量:①洋地黃類:如地高辛、西地蘭;②β受體激動劑: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③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如米力農、氨力農等。
(4)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相關藥物: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如卡托普利、苯那普利等;②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如氯沙坦、缬沙坦等。
(5)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卡維地洛等。
六、調護與預防
(一)積極治療各種原發性心髒病,是預防心衰的根本措施。
(二)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
(三)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提高心髒的代償能力。
七、名醫經驗
(一)潘文奎
潘氏治療心衰本著“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由於心氣虛是心衰的基本病理,故溫陽益氣,補益心氣藥物當為君藥。臨床上采用人參、附子是治療心衰最多的藥物。研究證明,補類藥物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功能,提高心肌泵血效果,且作用迅速,效用持久無蓄積作用,較為安全。基於心衰是虛、瘀、飲三者並存之病理關系,故開鬼門,潔淨府,去苑陳莝之治水飲三法及通脈、活血、化瘀、消症的治瘀血四法,臨床均可使用。對降低心髒負荷,阻斷惡性循環,與治療心氣虛的根本大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臨床上治療心衰的有效方法,大都本著上述治則組合而成。針對心衰的虛、瘀、飲三個特點,分別組成以參附為主的“強心劑”;以丹參、赤芍為主的“活血劑”;以葶苈子、五加皮等為主的“利尿劑”。分別使用,猶如西藥分投之強心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潘氏體會中醫治療心衰的適應證,主要是Ⅰ-Ⅱ級心衰;慢性頑固性心衰,西藥常規治療無效者;長期依賴洋地黃者;出現洋地黃中毒證象者四種病情。(潘文奎.中醫急症通訊,1989(1):27)
(二)高丙麟
高氏認為心衰的病因病機是虛實夾雜,以虛為本,治療當以補虛為主,酌情加用祛實之藥。心腎氣(陽)虛型以益氣溫陽為主,基本方為參附湯合生脈散加黃芪、桂枝、仙靈脾或補骨脂;心腎陰虛型以益氣益陰為主,用生脈散加熟地、玄參、玉竹、柏子仁、酸棗仁等為基本方;心腎陰陽兩虛以益氣養陰溫補心腎為主,取以上兩型之主藥裁合。由於心衰大多病程較長,每易反復發作,而致陰陽不足,甚至五髒俱虛。用藥上亦應益陰而配陽,助陽而育陰。心衰的病理演變,初起多由氣虛、陰血虛或氣陰兩虛,逐漸發展為陽虛或陰陽兩虛,以氣陰兩虛為常見症狀。故治療均用生脈散(方中重用潞黨參或紅參)加減。本病多兼氣滯血瘀現象,常加用丹參、紅花、香附等以化瘀消積。水腫者多加澤瀉、車前子、大腹皮、玉米須、連皮苓、葫蘆瓢等行水消腫。如伴有脈象至數和節律異常者,均重用炙甘草,取甘草能通經脈氣血之功。
概 述 高血脂是“三高”疾病的其中的一種,是相對比較常見的疾病。高血脂這個疾病也叫做高脂血症,簡單
專家指出,許多家長習慣於給孩子補充含有褪黑素成分的保健食品,認為可以改善睡眠,開發智商。其實,這是完全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