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科疾病 >> 心肌炎 >> 心肌炎基本常識 >> 中醫藥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中醫藥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治療方法:

邪毒犯心:先有發熱,全身酸痛,頭痛,咽喉疼痛,咳嗽,流涕等症,數天後出現心煩心悸,胸部悶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脈來疾數或結代,心律不齊,舌尖偏紅,苔黃厚膩。治法:清熱解毒,祛邪寧心。

處方:銀花15g,連翹15g,板藍根15g,苦參10g,羌活9g,太子參12g,丹參12g,麥冬10g,柏子仁9g,炙甘草3g。加減:發熱甚加石膏、知母;咽喉疼痛加玄參、馬勃;熱毒深重加貫眾、栀子、大青葉;胸悶塞感加瓜蒌、遠志。常用成方:銀翹散、桑菊飲、人參敗毒散、參蘇飲等。

心脾血虛:心悸氣短,動則加甚,平時經常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倦怠無力,納呆腹脹,大便偏稀或溏薄,脈象細弱或見結代。舌淡苔薄。治法:健脾寧心,補血安神。處方:黃芪12g,當歸9g,阿膠3g(另沖),龍眼肉3g,柏子仁12g,酸棗仁12g,茯神12g,生地15g,丹參30g,炙甘草6g。

加減:心煩不寐者可加夜交籐、合歡皮;早搏頻發者可酌加苦參;面黑舌紫血瘀加川芎、赤芍。用法:阿膠一味另炖,然後沖入煎好湯藥中口服。常用成方:歸脾湯、當歸補血湯、參芪益氣湯、保元湯。

氣陰兩虛:心悸怔忡,胸悶氣短,低熱,心煩,口干咽燥,盜汗或自汗,面色少華,失眠多夢,神疲乏力。舌質淡紅或偏紅,少津,脈細弱兼數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陰,寧心復脈。處方:知母6g,黃柏9g,生地12g,玉竹12g,麥冬15g,龍骨、牡蛎各20g,酸棗仁12g,柏子仁12g,黨參20g,炙甘草6g。加減:心悸頻,脈呈結代,重用炙甘草;午後低熱加地骨皮;腦痛胸悶較甚加瓜蒌皮;失眠嚴重加服朱砂安神丸。

用法:方中龍骨、牡蛎應先煎20~30分鐘,然後放入其他藥物共煎,每日1劑,分2次服。常用成方:可選炙甘草湯、生脈散、天王補心丹加減復脈湯等方。

氣滯血瘀:經常胸悶,心悸怔忡,心前區間隙性刺痛感,有時向肩背部放射,且痛處固定不移,頸部可見青筋暴露,口唇紫绀,舌質紫黯,邊有瘀點,脈以細澀結代為主。治法:理氣活血,寧心安神。

處方:丹參30g,赤芍15g,紅花6g,降香15g,郁金9g,薤白12g,瓜蒌12g,黨參15g,炙甘草6g,山楂15g。加減:血瘀明顯加桃仁、檀香;兼陽虛可酌如附子;心悸甚加珍珠母、龍齒等。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湯、失笑散、丹參飲等。

此外有些患者起病急驟,病勢危重,可突然間出現面色蒼白,汗冷肢厥,唇指紫绀,脈象微弱,血壓下降等虛陽外脫的危重征象,此乃毒侵心脈,正難敵邪,以致正衰毒陷,陰竭陽脫。如不及時搶救,可導致死亡,有資料立此為一型,鑒於臨床病例較少,故不另作分型,治療遵回陽救逆大法。

在心肌炎的治療中,補氣藥之人參、甘草和滋陰清熱之麥冬、生地四味藥選用最多。究其因,蓋人參能大補元氣,具有安精神,止驚悸之功,甘草補脾益氣,配人參更添補氣之力;生地、麥冬向為清熱滋陰之要藥。《日華子本草》謂生地能“治驚悸勞劣,心肺損”;

麥冬去心熱,保神安五髒。補氣滋陰藥的大量運用,可見臨床針對氣陰兩虛為主的病理變化而制定的補氣益陰,生津定悸之治療大法,是當前診治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趨向。其次為溫陽寬胸,化濁通痺之桂枝、瓜蒌、黃芪,活血理氣導滯之丹參、當歸等藥的運用,都說明了中藥的運用與臨床分型具有相對的一致性。

值得一提的是,板藍根的使用,在治療病毒性心肌炎中受到重視,以往該藥多用在外感風熱之證候。藥理實驗證明板藍根具有較強的抗病毒的能力,臨床亦顯示本病初期,在辨證分型的基礎上,加入一味板藍根,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療效。

這不僅說明了中醫的傳統經驗必須和現代實驗相結合的重要性,亦為開辟一些新的處方用藥思路(一藥多途)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責任編輯:jbwq)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