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齡。深靜脈血栓(DVT)可見於任何年齡層者,但統計顯示,隨年齡增大,發病率逐步增高,80歲人群的發病率是30歲人群的30余倍。年齡對深靜脈血栓發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年齡增加,DVT的易患因素也隨之增加。實驗表明,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減弱使血液在比目魚肌靜脈叢和靜脈瓣袋內淤滯較重,因此DVT的發病率較年輕人高。
二、靜脈血栓史。有23%~26%的急性DVT病人既往有過靜脈血栓病史,且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來自原來病變的靜脈。研究發現,復發的DVT病人血液常呈高凝狀態。 三、惡性腫瘤。統計發現,19%~30%的DVT病人合並有惡性腫瘤,肺癌是最易引發DVT的一種惡性腫瘤,其他如泌尿生殖系統和胃腸道系統惡性腫瘤也容易並發DVT。有時,DVT可以作為惡性腫瘤的信使,當無明顯誘因下發生DVT時,應警惕可能患有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引發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惡性腫瘤釋放促凝物質,提高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腫瘤病人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濃度和血小板計數常高於正常,而抗凝物質如抗凝血酶、C蛋白及S蛋白濃度卻低於正常。另外,腫瘤的手術治療及化療也是導致DVT的重要因素。乳癌、淋巴瘤、漿細胞病等化療病人中DVT的發病率明顯增高,這可能與化療藥物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毒性作用、誘導高凝狀態、抑制纖溶活性、腫瘤細胞壞死及靜脈插管等因素有關。 四、手術。手術後天VT高發病率顯示手術是DVT重要的易患因素,病人的年齡、手術種類、創傷大小、手術時間及術後臥床時間等都影響DVT的發生。其中手術類型尤為重要,普外科手術術後DVT的發病率在19%左右,神經外科手術在24%左右,而股骨骨折、髋關節成形術、膝關節成形術則分別高達48%、51%和61%。手術中用核素掃描已能發現約有半數病人在下肢有125I標記的纖維蛋白原沉積,其余的在術後3~5天均能發現纖維蛋白原沉積,但這並不表明DVT術後馬上發生。有統計顯示,腹部手術後有25%的病人在出院後6周內發生DVT。手術引發DVT的原因包括圍術期的制動,術中術後體內凝血、抗凝及溶栓系統的異常,以及靜脈血管的損傷等。 五、創傷。創傷死亡的屍體解剖發現62%~65%的死者有DVT發生。由於創傷可能導致下肢骨折、脊髓損傷、靜脈血管損傷及需要手術治療等,使創傷病人容易發生DVT。另外機體創傷後血液處於高凝狀態,也促使血栓形成。 六、產後。產後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較高,而國內妊娠期DVT病人較為少見。產後DVT的發生與血液呈高凝狀態密切相關。產後子宮內胎盤剝離能在短期內迅速止血,不致發生產後大出血,除子宮本身收縮外,與血液高凝狀態直接相關。妊娠時胎盤產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時達最高峰,體內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時的1000倍,雌激素促進肝髒產生各種凝血因子,同時妊娠末期體內纖維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高凝狀態,有可能導致DVT發生。 七、血型。已發現血型與DVT存在一定的關系,A型血的人最容易患DVT,相對而言,O型血患DVT的風險最小。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現發現不同血型的人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的某些結構不同,O型血內皮細胞表面的vonWillebrand因子明顯減少。 八、中心靜脈插管。臨床上中心靜脈插管越來越多,使得DVT的發生率也相應增高,尤其在上肢DVT的病人中有65%與中心靜脈插管有關。靜脈插管不僅損傷血管壁,同時在靜脈插管的表面也容易形成血栓。導管的種類對DVT的發生有很大的影響,聚四氟乙烯(PTFE)導管或表面塗有肝素的導管發生DVT的機會較其他導管小。導管的口徑、靜脈穿刺次數、放置時間及所灌注的藥物均會影響DVT的發生。 九、腸炎。臨床上常有報道腸炎病人合並肺栓塞。腸炎引起DVT的原因不清楚,只是發現這些病人血液中血小板計數、凝血因子Ⅴ、Ⅷ含量及纖維蛋白原濃度明顯升高。腸炎引發的DVT部位常不典型,如顱內靜脈窦血栓等。 十、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常合並動靜脈血栓形成、反復流產、血小板減少症及神經系統疾病等。這可能與活動期體內狼瘡性抗凝血酶抗體及抗心肌磷脂抗體較高有關。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病者也有類似情況。研究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中抗凝血酶抗體含量高的發生靜脈源性肺栓塞的機會是對照組的6倍,而抗心肌磷脂抗體較高的是對照組的2倍。概 述 80歲的老人患有心律失常,我覺得沒有必要做搭橋手術,搭橋手術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就算手術成功
概 述 冠心病是很常見的一種心髒病,是冠狀動脈阻塞對人體的傷害很大,在這裡我們為您分享一些保健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