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疾病病因 >> 年輕人也會中風

年輕人也會中風

   一般來說,中風的確是較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疾病,不過,少數年輕人也會受到襲擊,在過去5年裡,我國40歲或以下的人口有4%飽受中風的痛苦,而上述這名16歲的男生是其中最年輕的患者。

   中風是我國第3號殺手,排名在癌症和心髒病之後。     什麼是中風?     到新加坡進行訪問的馬來西亞中醫師許海接受訪問時說:“古代的中醫稱中風為卒中,因本病起病急劇,變化迅速,與自然界善行數變的風邪特性相似,所以古人以此類比,名為中風。”     他說:“中風是由各種原因突發急性腦血管血液循環障礙,而出現頭痛、意識障礙以至偏癱、不能言語等症狀。”   年輕人也會中風     人腦因缺血而受損時,就會導致中風。人腦受損范圍小,中風程度就輕微;相反的,就會引發嚴重中風。     由於是腦受損,受損部分所控制的身體部位就不能如常運作,半身不遂。腦部受損范圍越大,患者須要承受的缺陷越多。     和人體其他細胞不同的是,因中風而死亡的腦細胞沒有再生能力,不能生成新細胞。     一般上,右半腦控制左半身;左半腦控制右半身。對於用右手寫字的人來說,語言能力由左半腦控制。而對於左撇子來說,語言區可在左半腦或右半腦。     中風的分類     許醫師說:“中醫根據病位的深淺和病情的輕重,中風可分為中經絡和中髒腑。     中經絡症出現口眼歪斜、肌膚麻木、頭暈、頭痛、口角流涎、語言不利、脈弦滑等。     中髒腑除見猝然昏倒、半身偏癱、口眼歪斜、語言困難等症。”     中髒腑症又分閉、脫兩類。中醫臨床上以閉症為多見。如昏迷、牙關緊閉、握拳、面紅氣粗,或痰聲漉漉、二便俱閉、舌苔白膩、脈沉滑者稱陰閉。     脫症為深度昏迷、眼合口開、鼻有鼾聲、呼吸微弱、四肢寒冷,或兩手撒開、遺溺、大汗不止、舌淡、苔白潤、脈細弱。但單純脫症者較少見。     中醫以為,引起中風的因素是:     1)情志郁怒,     2)飲食不節,     3)勞累過度。     西醫以為下列病症者也有中風的危險:     1)高血壓病患者,     2)糖尿病患者,     3)心髒功能障礙,     4)高脂血症,     5)高膽固醇,     6)吸煙和酗酒者。     中風後遺症的治療     1)針灸。中醫根據病患者的情況,對病人采用針灸治療,可分為體針和頭皮針,在病人身體的不同部位進行針灸。     2)除了針灸,中醫也對病人進行推拿,幫助病人更快地恢復健康,受影響的部分能恢復正常的操作功能。     3)藥物治療。在急性期,中醫是以“標實”之候為主。主要是平肝息風。     4)功能鍛煉。這就是物理治療,由大關節至小關節,大肌肉至小肌肉。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要求病人的家屬,在病人平躺床上時,應該用枕頭墊住腳板,讓腳板直立,避免復原後,腳板變形,走路如跛腳似的。     患中風的病人,特別是半身不遂者,經過針灸、推拿和藥物治療後,恢復身體功能的機會很大。     藥物治療的中藥方:     中風多屬本虛標實,應以扶正為主,標本兼顧,益氣活血,和營通絡,益陰潛陽,健脾化痰。     1)補陽還五湯,成分:北芪、歸尾、赤芍、川弓桃紅、紅花、地龍。     2)健瓴湯,成分:生赭石、懷牛七、懷山藥、生地、生杭芍、生龍首、生牡蛎、板子仁。     在成藥方面,大活絡丹對中風有一定的療效。     如何預防中風     中風需要醫治的時間比較長,因此,預防勝於治療,不要讓中風發作是上策。預防的方法如下:     1)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病症。沒有了原發病,患上中風的機會就減少。     2)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每年進行身體檢查一次,如有發現上述疾病,要即刻治療。     3)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緊張,保持身心愉快。     4)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避免抽煙酗酒,培養自身的文化修養和生活情趣,使大腦得到鍛煉,防止腦動脈硬化的提前到來。     5)防止便秘,如果排便時用力擠壓,腹腔壓力過大,造成血壓升高。     6)當出現手腳發麻、頭痛、煩燥、視線模糊、血壓不穩定等症狀時,即是中風的前兆症狀,應立即去醫院進行診斷,及時治療。     7)高血壓、心髒病和高血脂等病患者,也可常服成藥田七片或丹參片,作為預防之用。     (實習編輯:黃翠君)
熱門文章
肥厚型心肌病應防治並發症 日常飲食有三不宜

   由於本病病因不明,防治僅能針對並發症而實施。治療原則是弛緩肥厚的心肌、防治心律失常、減輕左室流出道梗阻。

高血壓患者多喝水

高血壓病人在平常多喝水很重要,如果平時不注意自己的的身體,不僅會引起高血壓的發生,同時還有可能會引發心肌梗死、腦血管栓塞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