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細胞性貧血是由於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亦可因遺傳性或藥物等獲得性DNA合成障礙引起的一組貧血。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都可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以及消化道症狀如食欲減退、腹脹、腹瀉及舌炎等,以舌炎最為突出,舌質紅、舌乳頭萎縮、表面光滑,俗稱“牛肉舌”,伴疼痛。
維生素B12缺乏時常伴神經系統表現,如乏力、手足麻木、感覺障礙、行走困難等周圍神經炎、亞急性或慢性脊髓後側索聯合變性,後者多見於惡性貧血,小兒和老年患者常出現精神症狀,如無欲、嗜睡或精神錯亂。葉酸缺乏可引起情感改變,補充葉酸即可消失。維生素B12缺乏尚可影響中性粒細胞功能。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臨床類型有以下三種:
1、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以葉酸缺乏為主,我國以西北地區較多見,主要見於山西、陝西、河南諸省,常有營養缺乏病史,新鮮蔬菜攝入少又極少葷食,加上飲食和烹調習慣不良,因此常伴有復合性營養不良表現,如缺鐵、缺乏維生素B1、B2、C及蛋白質。
本病好發於妊娠期和嬰兒期。1/3妊娠婦女有葉酸缺乏,妊娠期營養不良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常發生於妊娠中末期和產後,感染、飲酒、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以及合並溶血、缺鐵及分娩時出血過多均可誘發本病。嬰兒期營養不良性巨幼細胞貧血好發於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尤其應用山羊乳及煮沸後的牛奶喂養者,母親有營養不良、患兒並發感染及維生素C缺乏易發生本病,維生素C有保護葉酸免受破壞的作用。
2、惡性貧血:
惡性貧血是原因不明的胃粘膜萎縮導致內因子分泌障礙,維生素B12缺乏。好發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人。多數病例發生在40歲以上,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高,但也有少數幼年型惡性貧血,後者可能和內因子先天性缺乏或異常及回腸粘膜受體缺陷有關。惡性貧血的發病可能和自身免疫有關,90%左右病人血清中有壁細胞抗體,60%病人血清及胃液中找到內因子抗體,有的可找到甲狀腺抗體。
,惡性貧血可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胃鏡檢查可見胃粘膜顯著萎縮,有大量淋巴、漿細胞的炎性浸潤。本病和遺傳也有一定關系,患者家族中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脊髓後側索聯合變性和周圍神經病變發生於70%~95%的病例,也可先於貧血出現。胃酸缺乏顯著,注射組胺後仍無游離酸。
3、藥物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這組藥物包括前述干擾葉酸或維生素B12吸收和利用的藥物以及抗代謝藥等。
(實習編輯:黃翠君)
血液脂質含量異常,總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或極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引發心血管疾
怎麼護理風濕性心髒病? 心腦血管科專家指出,風濕性心髒病,就是由於風濕熱類的疾病向心髒瓣膜殃及,長時間經受疾病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