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臨床發現有1/3的心血管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等疾病。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軀體形式障礙等等,從而加重或擴大了原有的心血管症狀,給疾病的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首先心理產生障礙時,大腦中杏仁核、下丘腦等邊緣系統功能的變化影響了交感、副交感神經遞質的分泌,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情緒、行為和身體功能。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可使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糖升高、呼吸急促,甚至瞳孔擴大、出汗、手抖等。與副交感神經活動調節有關的神經遞質產生不足時,則可導致情感障礙和睡眠障礙。因此,與心理障礙相關的常見心血管症狀可表現為胸痛、胸悶、高血壓、氣急、心慌、呼吸困難、心律失常等。 尤其近年來創傷性心血管診治手術的開展,這類病人的發生率明顯增加,有關專家曾分析了18例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有冠脈狹窄的難治性胸痛患者,心電圖均見到心肌缺血表現。經測試,這1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症表現。因此,不論有否冠心病,當因焦慮症引起胸痛時,只有通過抗焦慮治療,胸痛才能緩解。 高血壓可因腎上腺腫瘤引起的醛固酮增多症或嗜鉻細胞瘤所致。然而,焦慮障礙也常常是不可忽略的原因,焦慮發作有時會出現類嗜鉻細胞瘤樣的高血壓發作症狀。這是因為在焦慮狀態下,神經遞質兒茶酚胺釋放增多,可表現為間歇性高血壓或心動過速,如果僅僅治療高血壓或心動過速,常常得不到滿意的效果。 氣急、心慌、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有人對145例氣急的心髒病患者觀察隨訪6個月,發現其中86.9%患有明顯的焦慮症,其中1/3患者表現為驚恐發作,夜間常發生陣發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同時伴有心動過速、出汗、發抖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