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科普知識 >> 高血壓診治中的三大盲區

高血壓診治中的三大盲區

  盡管人們對高血壓機制認識以及藥物/器械治療研發不斷進展,但高血壓防控仍是當代人類健康事業的“世紀之戰”,這可能源於對新理念、新技術缺乏認識與推廣,對靶器官保護重視不夠以及基本血壓測量手段存有盲區等。有學者對全國部分三甲、二甲及基層醫院3125名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旨在了解國內醫生在臨床高血壓診治中的認知和方法情況,如對高血壓的判斷正確與否,是否深入關注血壓曲線以及高血壓患者的整體心血管病風險等。結果發現高血壓在診治中存在三大盲區。

  盲區一:僅憑診室血壓判斷血壓水平

  臨床醫生在診室中測量到的只是患者的即刻血壓,但即刻血壓往往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實血壓狀態。因為對患者其他重要時間段(尤其是夜間和凌晨)的血壓,醫生並不了解,所以存在對血壓認識上的“盲區”。據觀察,不少患者在清晨服藥的情況下,上午血壓正常,但下午、晚上、夜間、凌晨血壓仍偏高,因此高血壓並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與穩定控制。由此可見,僅憑上午診室血壓對高血壓進行診斷和評價療效是極其武斷、片面的。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是發現白大衣高血壓、隱匿性高血壓的有效手段。常有患者的診室血壓高於正常,而回家後的血壓恢復正常,即所謂的“白大衣高血壓”。部分醫生因此診斷為高血壓,甚至要求患者長期服藥治療,這是錯誤的,同時也給患者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與經濟負擔。目前認為,白大衣高血壓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或消除精神、情緒刺激因素後,血壓一般可恢復到正常水平。動態血壓監測可以鑒別高血壓與此種一過性血壓升高,避免過度醫療。而隱匿性高血壓又被稱為“反白大衣高血壓”,即診室偶測血壓正常,但24小時動態血壓或家庭自測血壓高於正常的臨床現象,這也是高血壓診治中的常見“盲區”。研究顯示,隱匿性高血壓與持續性高血壓對心、腦、腎等重要靶器官的損害程度相似。若臨床醫生沒有認識到這一臨床情況的重要性,就可能出現漏診漏治現象,產生不必要的嚴重後果。

  盲區二:對夜間高血壓和血壓晨峰重視不夠

高血壓診治中的三大盲區

  許多醫生不關注血壓“勺型”和“非勺型”曲線:正常血壓呈勺型,夜間血壓比白天降低10%-20%;非勺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10%)、深勺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20%)和反勺型血壓(夜間血壓不降反增)等為異常血壓節律模式。非勺型高血壓和夜間高血壓與多種臨床事件相關,如慢性腎功能不全、頑固性高血壓、糖尿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代謝綜合征等。與勺型高血壓相比,非勺型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腎髒和血管靶器官損害更重,預後更差。MAPEC研究對3000例受試者隨訪4年,發現非勺型和反勺型血壓較其他類型血壓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更高。因此,高血壓治療不僅需關注日間血壓下降,更應該重視平穩控制夜間血壓,確保全天血壓達標與正常節律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壓帶來的危害。

  清晨6-10點是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和兒茶酚胺分泌活躍的關鍵時段。交感神經系統活性增強,使心率加快、血壓上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血漿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升高,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清晨血壓急劇升高易發心腦血管事件,即所謂“清晨危險”。ACAMPA研究(采用ABPM評價)和J-MORE研究(采用HBPM評價)均顯示:約60%診室血壓得到控制的高血壓患者,其清晨血壓並未得到有效控制,腦卒中和心肌梗死(尤其是腦卒中)的發生率在清晨時段明顯高於其他時段,即清晨高血壓顯著增加心腦血管事件風險。清晨危險不僅發生在勺型高血壓患者,在非勺型高血壓患者中發生率更高。

  盲區三:對整體心血管病風險關注不足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明確指出:高血壓是一種臨床“心血管綜合征”。2007年歐洲高血壓學會也將血壓以外的多種危險因素作為高血壓治療的重要參考指標,包括高齡、肥胖、缺乏體力活動、高脂血症、糖尿病、早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這表明,高血壓的治療不僅應針對血壓本身,同時應評估患者的整體心血管病風險。但遺憾的是,調查對象中僅15%醫生做到這一點。

  

熱門文章
肺源性心髒病吃什麼好?

概 述 肺源性心髒病就是我們常說的肺心病,它主要是因為支氣管肺組織或者是肺動脈血管病變導致的肺動脈

深度靜脈血栓可以用中藥治療嗎

概 述 靜脈血栓這種疾病會影響到人們的正常得生活的,在我居住的附近有一個趙大爺,趙大爺本人很是瘦弱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