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組織器官系統之間是密切相關、相互調節的,飽餐、暴飲除了引起消化系統疾病外,同時也可引起循環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等一系列病理變化。當胃內充滿食物時,為了充分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血液大量地向胃腸道分流,使其它組織的血供應相對減少。在心髒方面則心輸出量增加而加重心髒負荷,另一方面因為過飽使胃膨脹,橫膈上移,心髒受到擠壓,使心髒冠狀動脈收縮,心髒血供減少,使心肌缺血、缺氧,從而加重心肌的負擔。再者,有因飽餐後迷走神經興奮而致窦房結節律性減低,均可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甚至可以引起心跳停止等危險病變的發生。
祖國醫學認為飲食不節或嗜食膏粱厚味,均可生痰蘊熱化火,損傷脾胃,滋生痰濁,致痰火擾心或痰阻血脈,心血運行受阻,引起心悸、怔忡、胸痺等發生。
飲酒為何會引起心律失常?
酒在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裡就有記載,我國古代用酒來活血通脈、補益身體、治療疾病。中醫書中有各種各樣的酒劑,僅《本草綱目》就記載著近70種藥酒。近來的研究認為,少量喝酒,對心髒具有保護作用,可使小動脈管腔暫時擴張,有一定降壓效果。還可以延緩膽固醇等脂類物質在血管壁沉積,起到預防血管粥樣硬化、減少冠心病發作的作用。這裡說的是少量飲酒,喝酒量以每天不超過30—50克為宜。
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人“以酒當飯”,“煮酒論英雄”,大量無節制地飲酒,甚至養成了酗酒惡習。如這樣大量飲酒就會增加心髒和肝髒負擔。大量酒精能直接損害心肌,造成心肌能量代謝障礙,使心肌功能減弱,或增加冠狀動脈阻力,從而使冠狀動脈血流減少而出現心律失常。另外飲酒過量可使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失去平衡,當神經系統對心髒的調節發生障礙時,便可出現心律失常。
中醫認為少量飲酒能抗寒助神,壯氣活血。但“酒大熱有毒”,“飲酒過多,酒毒漬於腸胃,流溢經絡,使血脈充滿,令人煩毒忄昏亂”。當酒入胃時,則脈絡滿而經脈虛。傷酒後輕則有身熱、頭痛、眩暈、嘔吐、腹滿惡心。重則出現神昏煩亂,手足厥冷,不省人事,而成“酒厥”。所以有“毋恣茶酒”之古訓。
飲茶會引起心律失常嗎?
據歷史文獻考證,我國是種植茶葉最早的國家之一。飲茶是我國人民的一大習慣,有“茶的故鄉”之美譽。“清茶一杯,元氣百倍”。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飲茶對身體有益。祖國醫學對茶的評價也很高。《神農本草經》認為“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
茶葉含有芳香油、咖啡因、鞣酸、茶鹼及維生素。芳香油能使大腦和心血管神經系統的神經興奮,因此喝茶能提神解乏。咖啡因除可興奮大腦外,還可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茶鹼、維生素均有預防血管硬化作用。但飲茶宜清淡,忌飲濃茶。因為茶中的芳香油、咖啡因能興奮大腦和心血管神經,能增加心室收縮,引起心跳加快,誘發心律失常。因此,過量飲濃茶可引起心律失常的發生,甚至使有心髒病的患者發生危險。
哪些食物對“心律失常”有益?
用食物治療心律失常(中醫謂心悸),最早見於《靈樞?五味篇》,其曰:“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其中“薤”即薤白,現代醫學已證明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藥物。這一記載可能是我國古代醫藥文獻中應用中草藥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最早記載,比英國人布倫頓發現亞硝酸戊酯治療心絞痛要早1800年以上。
中醫認為:麥,甘潤養心,食之可養心安神,減少或治療心悸症狀。羊肉為性溫味甘,血肉有情之品,有養血補心,治療心悸作用。《傷寒論》用當歸生姜羊肉湯治產後貧血,有補血養心之效。
杏為果類,性味酸溫,食之有補心氣作用。古人用治心悸,也可能取其酸斂心氣作用。
薤白:味甘辛,性溫。食、藥均宜,有理氣通陽寬胸作用,為常用治冠心病藥物。
傳統上用治心律失常(心悸),具有養心安神作用的食物還有:
元肉:味甘性溫,養心安神,補益心氣。
蓮子:味甘性溫,健脾安神。
百合:味甘淡,潤肺養心安神。
羊心、豬心、雞心等,同氣相求,以髒補髒,具有養心安神功效,多配朱砂蒸服。
馬鹿、梅花鹿護心血,為被獵殺的鹿死後剖胸,凝固於心及胸腔之血,取出曬、晾干後,研末,蒸豬心服,具有養血安神寧心之作用。對於治療心悸效果較好。唯近十幾年來鹿的減少和國家禁獵野鹿,故馬鹿護心血十分珍貴和難得,僅能在人工飼養的梅花鹿病、殘或衰老宰殺時取得少許而已。
不穩定性心絞痛大多是由於冠心病引起的,冠心病是造成人類死亡的重要的疾病之一,而且現在尚缺乏根治性措施,因此對冠心病的積極
概 述 奶奶就是高血壓,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飯後吃那一大把一大把的紅的綠的小藥片,吃了很長時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