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女士今年67歲,患房顫五年有余,每次發病時心慌、胸悶,以前偶爾發作,但很快就能中止,因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兩年房顫發作越來越頻繁,每個月有三四次,中藥西藥吃了一包又一包,有時還得家人陪伴去看急診,靜脈推針輸液。
由於房顫發作沒有明顯規律,即便中止,何時再發難以預料,時常擔心犯病,不敢外出探親、旅游,生活質量下降。醫生建議陸女士進行房顫導管消融術,但陸女士一聽要做心髒手術就很擔心,覺得房顫不發作時蠻好的,心存僥幸下不了決心。
其實像陸女士這樣的情況,醫生在門急診和病房工作中經常能夠遇到,很多患者和家人對房顫的認識上有些常見誤區。
誤區一:“房顫會中止不一定再發”
房顫一旦發作將易持續,早期常為陣發性,發作雖不頻繁,潛在發病機制仍有進展。隨著病程遷延,房顫發作多會間隔縮短,持續時間延長,正常心律相對減少,而後可能全部心律均為房顫,每次心電圖都報告房顫,如不治療余生將不再有正常心律,稱之為永久性房顫。
誤區二:“房顫症狀輕不要緊”
症狀不是判斷房顫病情的主要指標,這一點類似高血壓,許多患者開始心存僥幸,發生中風後才加以重視,但多已出現中風後遺症,難以完全康復,往往悔之晚矣。國內外多項研究證實,60歲以上的房顫患者腦中風發生率是沒有房顫患者的6~8倍。所有房顫患者,無論症狀輕重,只要沒有禁忌都應預防栓塞治療。
誤區三:“老年房顫等於冠心病”
許多老年房顫患者沒有冠狀動脈的疾病證據,被醫生輕易診斷為冠心病,接受不恰當的治療。房顫主要是心髒電學異常,屬心律疾病,血管未必異常。以前診斷技術落後,確診冠心病困難,現在有了雙源ct(或螺旋ct)與冠狀動脈造影,許多老年房顫患者可以排除冠心病,免除進行冠心病的治療。
誤區四:“房顫易復發難治愈”
多年以來藥物一直是房顫治療的主要方法,但令人失望的是有效率僅30%~40%,即便堅持每日服藥,多數患者房顫都會復發。經常服藥,毒副作用在所難免。一些患者因此產生其他疾病如甲亢、肺纖維化等,可謂雪上加霜。
外科手術成功率高,推動了房顫治療的快速發展,但創傷大,僅限於需開胸進行換瓣、搭橋及其他需要行心髒手術治療的房顫病人,應用受限。
目前,導管消融在有經驗的中心已成為房顫治療的一線方法。這是一種微創導管技術,不用開刀,無需輸血,只穿刺大腿根部或頭頸部血管。利用圓珠筆芯粗細的導管將射頻能量釋放於心律失常的關鍵部位,消融阻斷異常通路或消除病灶,屬於“治本”性質。
手術後撤出導管,無需植入介入材料或機器。手術約2~3小時,無明顯疼痛,在局部麻醉狀態下進行。大部分病人在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動,一般二到三天就可以出院了。
經過醫生的耐心解釋,陸女士終於下決心接受了房顫導管消融術治療。半年過去了,陸女士再也沒有房顫發作,恢復了健康和自信。
概 述 現在生活質量提高,心腦血管疾病已經嚴重威害到人們的健康,更是能影響人們的生活。對於我們來說
診斷 (1)首先具有原發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或其他肺胸廓疾病的歷史和臨床表現。如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