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療是現代病理學已證實的,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血栓的急性形成引起血管腔的急性閉塞,導致冠脈的血流中斷是AMI的病理基礎。
溶栓治療是通過靜脈內輸注尿激酶、鏈激酶等溶解血栓藥物,達到開通血管、恢復心肌血流灌注的目的。此方法自80年代中期興起以來,巳確立了其在挽救AMI中的地位,是AMI治療史上的重大進展之一,並已普及到國內各基層醫院,療效迅速、安全性高、簡單易行,大大縮短了病人的住院時間,減少了醫療費用,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
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型術(PTCA)是一種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利用高科技技術治療冠心病的介人性治療手段,它適用於各期冠心病的治療。
具體方法是從病人四肢的動脈血管插人一根特殊的細小導管,在X線的指導下到達冠狀動脈開口部位,先冠脈造影,在明確病變的部位、性質、嚴重程度後,再送一根前端帶有球囊的導管到達病變處,在體外對球囊進行充氣以擴張病變血管。如果單純的球囊擴張效果不滿意,一般還要送入一個用激光打磨切割成的合金支架到病變處,以支撐血管,達到使血管充分開通的效果。對某些不適合單純PTCA加支架植入的血管,也可以用定向冠狀動脈內膜斑塊旋切術(DCA)等措施。
和冠脈搭橋術相比,PTCA具有不開胸、不全麻、對病人創傷極小的優點。它的血運重建程度遠高於溶栓治療,但對某些病人其療效不及冠脈搭橋術,而且存在l5%左右的術後血管再狹窄可能。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也稱為“冠脈搭橋術”。
它是從病人身上取一根不影響生理功能的靜脈或動脈,一端連接於主動脈根部,另一端連接於冠狀動脈病變的遠端,正好繞過有病的冠狀動脈部分,像一座“橋”到達遠端的心肌。
CABG不但可以解決藥物治療和PTCA在冠心病治療中面臨的難題,如冠狀動脈分支處病變、多支處病變、無保護的左主干病變等,而且是目前最徹底、完整的血運重建方式。
搭橋術後1-2月病人就可以恢復正常工作,其早期心絞痛症狀的消除率高達85%-95%,65%以上病人術後5年無心絞痛,5年生存率為93%,10年生存率80%。即使3支冠脈發生病變伴心功能受損者,7年生存率也可達90%,而單純接受藥物治療者僅為37%。以往多采用大隱靜脈作為橋血管,隨著手術技術和器械的完善與發展,目前外科醫生更願意采用內乳動脈、撓動脈等長期暢通率和生存率更高、預後更好的動脈作血管橋。
該手術一般需在全麻、體外循環和心髒暫時停跳下進行,這是病人對該療法的主要擔心。其實,1999年11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所接受的就是大隱靜脈搭橋手術。作為手持“核按鈕”、身系全球安危的大國總統,能欣然接受這一手術,並“輕松”地在歲末年初爆出辭職特大新聞,巳雄辯地說明該手術已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我中心僅去年就完成了200余例冠脈搭橋術,成功率達98%以上。
激光心肌血運重建術(TMR或PMR)的原理是:爬行類動物的心髒沒有冠狀動脈,它們是靠心髒收縮期和舒張期的壓力階差把血液壓入心肌間廣泛存在的窦狀間隙來對心肌進行血液灌注的。
人類胎兒時期的心髒也存在這種間隙,只不過出生後這種間隙不再和心腔或冠狀動脈直接相交通。那麼,能否用激光能量在缺血的心肌上打出一些隧道,利用這些隧道和與激光隧道相交通的窦狀間隙,通過收縮期和舒張期的壓差來對缺血的心肌進行血液灌注呢?這是最初設想的TMR或PMR的原理,但目前的研究認為,其原理比最初的設想要復雜得多。
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treatment),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
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簡單的講,介入治療就是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法。
1、藥物對人們的危害:如果人們不注意亂吃藥的話,那麼他們也會被疾病纏身的,那麼藥物跟生活中的食物是一樣的
概 述 我想要了解一下中老年人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怎樣預防冠心病。我奶奶今年已經有80多歲了,而且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