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人們一直認為高血壓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殊不知,兒童中血壓偏高者並不少見。根據流行病學的資料,小兒高血壓的發病率為1%—2.3%。許多調查資料表明,動蕩在臨界狀態的“血壓偏高”比例,要比發病率高得多,預防高血壓應從兒童抓起。
高血壓已不僅僅是成人的“專利”
在美國兒童期血壓偏高發生率為14.1%,在日本為13.3%;我國血壓偏高者約占9.36%。這一數據向人們敲響了警鐘:兒童也會患高血壓。這些血壓偏高的兒童就是未來高血壓病的當然“接班人”。
高血壓是成人的常見病,但近年來兒童的高血壓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有研究發現成人高血壓患者在其兒童時期已存在高血壓的高危因素,如肥胖、不健康飲食等,尤其當6—9歲兒童血壓≥122/78mmHg,10—12歲≥126/82mmHg,其成年後患高血壓的概率大大升高。
兒童高血壓的症狀表現
兒童早期高血壓往往無明顯的自覺症狀,當血壓明顯升高時,會出現頭痛、頭暈、眼花、惡心嘔吐等症狀。嬰幼兒因不會說話,常表現煩躁不安,哭鬧,過於興奮,易怒,夜間尖聲哭叫等。有的患者體重不增,發育停滯。如孩子血壓過高,還會發生頭痛頭暈加劇,心慌氣急,視力模糊,驚厥,失語,偏癱等高血壓危象。腦、心、腎等髒器損害嚴重時,會導致腦卒中、心力衰竭、尿毒症等,危及生命。
繼發性高血壓兒童除有上述表現外,還伴有原發病的症狀,如急性腎小球腎炎的患兒,在血壓升高的同時,有發燒,浮腫,血尿,少尿,蛋白尿等。嗜鉻細胞瘤的病兒除血壓升高外,還有心悸,心律失常,多汗,手足厥冷等症狀。腎動脈狹窄、多囊腎等在嬰幼兒期即可引起高血壓,患兒常表現發燒,咳喘,浮腫,蒼白,乏力等,最終出現心衰,常被誤診為心髒病。
兒童患高血壓如何診斷
兒童高血壓診斷標准尚不統一,通常認為高於該年齡組血壓百分位數值,或高於平均值加二個標准差。如新生兒大於12.0/8.0kPa(90/60mmHg),嬰幼兒大於13.3/8.0kPa(100/60mmHg),學齡前兒童大於14.7/9.33kPa(110/70mmHg),學齡期兒童大於14.7/10.7kPa(110/80mmHg),並經多次證實,即可診斷。
兒童高血壓應及早防治
近年來,我國高血壓患者逐漸趨於年輕化,所以在兒童時期就需要做好積極的預防,如肥胖、不健康飲食等,尤其當6—9歲兒童血壓≥122/78mmHg,10—12歲≥126/82mmHg,其成年後患高血壓的概率大大升高。因此,預防高血壓要從現進社會中生活條件優異的娃娃抓起。
針對遺傳調查發現,在父母雙方均有高血壓時,子女高血壓患病率為45%,父母一方有高血壓子女患病率28%,雙方都無高血壓,子女高血壓患病率為3.8%。可見遺傳因素對兒童高血壓起著重要作用。所以,父母如果任何一方發現高血壓,那麼孩子也就成了重點預防對象。
一旦發現孩子血壓超過正常標准,不要大驚小怪,以免造成緊張氣氛,更不可濫用降壓藥物。有高血壓病的家長常用自己的經驗和藥物,給孩子治療,這樣容易造成意外。高血壓病治療特別強調個體化,孩子又有其獨特的用藥特點,絕不可搬用成人的一套。應帶患兒去看醫生,由醫生制訂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