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到2020年,冠心病將成為全球范圍內發病率最高的疾病。冠心病是由遺傳、環境和不良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綜合所致。
對於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煙、大量飲酒、體力活動過少、肥胖、年齡、性別、早發冠心病家族史等傳統危險因素,人們早已耳熟能詳。然而回顧分析發現約1/3冠心病患者並不具備這些傳統危險因素,因此尋找新的危險因素,已成為提高對冠心病發病機制認識、制定新的防治策略和開發新治療藥物的重點,在此過程中人們的思路逐漸集中於幾個焦點。
焦點1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危害人體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且空氣污染並不僅與呼吸系統疾病密切相關,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目前認為,空氣污染物中的可吸入顆粒物、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吸入這些空氣污染物可引起心率、心率變異度、血壓、血管彈性及血凝發生變化,加重動脈粥樣硬化,但是其具體機制還不清楚。意大利學者對羅馬所有35~84歲居民進行了人群研究,認為空氣中二氧化氮的濃度水平與冠心病的發生,特別是冠心病死亡及院外死亡有一定關聯。最後得出結論,長期的空氣污染暴露會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特別是會增加死亡病例的發生。
目前,城市居民接觸的最主要空氣污染源自公路交通。長期暴露於公路交通污染,會明顯增加城市中年人冠心病患病風險及發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幾率。美國學者對13000多名來自不同社區的中年人群進行了平均13年的隨訪,以研究空氣污染與心血管疾病發生之間的關系。與交通密度最低的1/4人群相比,來自交通密度最高區域內的1/4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1.32倍,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且這種風險與性別、吸煙、肥胖、低密度膽固醇水平、血壓、年齡、教育程度等均無關。這項前瞻性研究的結果提示,長期暴露於高密度交通環境是中年人群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
焦點2系統炎症
近期,越來越多的基礎研究證據表明炎症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從而使得系統炎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RA)、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與冠心病風險之間的關系備受關注。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一般在成年人中發病率不到1%。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率則僅為十萬分之幾。
對於這些患者冠心病患病情況的研究證實了人們最初的猜想。大量回顧性研究發現,RA和SLE患者與年齡、性別相匹配的非RA、非SLE患者相比,其心血管病發生率、死亡率增加,而這一現象並不能用傳統冠心病危險因素增加來解釋,更大的可能是因為慢性全身系統炎症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很少表現出心絞痛,而發生隱匿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風險明顯增加。也就是說這類患者冠心病症狀多不典型,不易發現,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
焦點3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是一組脂溶性維生素,以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最為重要,它們的活性代謝產物1,25-二羟維生素D是人體生長發育、鈣磷代謝所必需的物質。
研究表明,人群中約30%~50%存在維生素D缺乏。最新觀點認為,維生素D的代謝物25-羟維生素D/1,25-二羟維生素D水平過低不利於心血管健康。其原因可能是維生素D缺乏會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導致高血壓和左室肥厚。另外,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從而使胰島素抵抗發生率增加,易同時合並糖尿病、高血壓、炎症等,增加心血管病風險。
焦點4高同型半胱氨酸
氨基酸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自然界中原有氨基酸——蛋氨酸在人體分解代謝過程中的一個產物。近年來,高同型半胱氨酸與心血管病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研究表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濃度每增加5μmol/L,其患冠心病的風險增加近20%,因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認為是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
其原因可能是同型半胱氨酸通過促進氧自由基和過氧化氫的生成,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和毒性作用,以及促進動脈平滑肌細胞增生、激活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從而導致病人動脈粥樣硬化和栓塞。鑒於Hcy水平與吸煙、腎功能等因素有關,其能否作為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尚值得進一步論證。另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否降低冠心病的危險性尚需大量臨床研究加以證實。
就在前幾日,南京市疾控中心發布的《2014年南京市居民死亡統計簡析》顯示,南京市2014年人均期望壽命為82.17歲,循
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數都需要通過藥物來控制病情,然而,有些朋友雖然注意按時服藥,卻忽視在送服藥物飲品上,有用茶、咖啡、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