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管理的核心是落實分級管理指南。臨床醫生如何實現高血壓的分級管理,高血壓管理的注意事項是什麼?現將其精彩內容整理如下。
什麼是高血壓的分級、分期、分型管理?
不同於以患者的人口學特征進行評分的“分層管理”,高血壓的分級管理是分期與分型管理的整合,它的落實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其中,分期管理是以患者的血管質量(有無血管硬化、靶器官的損害)作為最佳治療方案的選擇標准;分型管理是以致病誘因作為實施治療方案的鑒別標准,尤其有利於白大衣性高血壓、青少年代謝性高血壓等非實質性病變造成的血壓升高的治療。
此外,王教授認為開展高血壓分級管理的難點在於:很多臨床醫生或沒有認識到血壓波動與體位的改變、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相關,或因血壓測量太過簡單忽視了對患者實時血壓評估的重要性,因此采用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可幫助醫生全面而准確地了解患者的血壓波動情況。
如何正確地測量血壓?
王教授建議臨床醫生使用電子血壓計測量患者的雙側上臂血壓,同時鼓勵患者堅持家庭血壓監測,必要時進行動態血壓監測,其原因在於:
⑴、電子血壓計較傳統的汞柱血壓計更加方便、合理、無污染;
⑵、細小動脈的粥樣硬化會影響單側上臂血壓測量的准確度,雙側上臂血壓的測量值更為准確;
⑶、2012年《家庭血壓監測中國專家共識》中給出了指導性建議:患者應堅持早晚測量血壓、每次測量2-3個讀數、初診或治療早期應在就診前連續測量5-7天。2014年的日本高血壓指南中也證實了家庭血壓監測是診斷高血壓與評估減壓效果的重要選擇;
⑷、動態血壓監測不僅能夠避免過度治療,還能通過有效管理降低患者的心血管風險。需要進行動態血壓監測的情況有:記錄白大衣性高血壓、隱匿性高血壓、特定時段高血壓、難治性高血壓的24小時血壓節律。
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治療原則:
⑴、使用可控制24小時血壓的長效降壓藥物;
⑵、不論單藥治療或聯合治療,都要使用足劑量;
⑶、綜合分期管理、分型管理采集到的個體化信息選擇藥物種類。
分期管理:
評估患者的內皮功能、根據是否已有靶器官的損害,在病程的不同階段采用的治療方案有所區別。即使患者的血壓正常而血管彈性功能不佳,仍可以維持較低的心血管風險水平。
分型管理:
明確誘因,為青少年代謝性高血壓、中年人壓力導致的交感神經激活性高血壓等找到准確的治療方案。
總結
高血壓管理的核心是落實指南,但落實指南不是單純的技能“培訓”問題,也不能單靠資金與勞動力,而是需要不斷創新、更多依靠技術,這樣才能在高血壓管理上實現“趕上”並“超越”。
通過分析、分解問題,找到高血壓有效的管理思路與出路,結合我們國家目前的疾病管理系統,推動高血壓的分級、分期、分型管理,建立專科、全科、家庭聯動的高血壓綜合防治網絡,才能在有效管理高血壓的同時實現心梗、腎功能不全、心衰等並發症風險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