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fordA型主動脈夾層是臨床上最凶險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升高。未經治療的A型夾層48小時內死亡率達68%。隨著心髒外科的技術成熟以及相關材料的改進,其外科治療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院心外科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51例A型主動脈夾層,現將手術治療結果作一總結,並與讀者分享有益經驗。
病人資料與手術方法
51例病人包括男性29例,女性22例,年齡47.2±11.1(35~63)歲。按病程分急性夾層12例,慢性夾層39例。按病因分馬凡氏綜合征32例,高血壓病19例。手術方式包括Bentall+Sun’s手術29例,Bentall+二尖瓣置換+Sun’手術2例,升主動脈置換+Sun’s手術17例,主動脈窦部成形+升主動脈置換+Sun’s手術2例,升主動脈置換(I期)+Sun’s手術(II期)+全胸主動脈覆膜支架腔內隔絕(III期)1例。急診手術5例,擇期手術46例。
術中腦保護方法46例采用中度低溫右側腋動脈選擇性腦灌注,2例采用中度低溫頸左頸總動脈選擇性腦灌注,1例采用中度低溫經右腋動脈和左頸總動脈雙側腦灌注,1例采用中度低溫經上腔靜脈逆行腦灌注,1例采用單純深低溫腦保護。
結果
所有51例手術1例死亡,1例放棄治療,死亡率3.9%。嚴重並發症除出血外還有截癱1例,瓣周漏導致急性左心衰1例,胸骨哆開1例。術後隨訪25.3±10.5(3~48)月,隨訪期間無死亡,1例支架近端內漏,3月後內漏消失,1例支架遠端內漏再行腔內修復術。
討論
為降低A型夾層的病死率,並且提高手術治療的成功率,慎重考慮手術時機的選擇尤其重要。對於急性夾層的病人如果出現中到大量心包積液,主動脈瓣重度關閉不全,升主動脈明顯擴張,冠脈缺血等情況之一,應當考慮急診手術。而如果病人生命體征平穩,血壓心率易於控制,症狀較為輕微,無其他嚴重合並症的則考慮擇期或限期手術。
死亡病例的原因均為出血,其中1例為術中急性出血。該病例在體外循環停機後發現左側胸腔大量積血,吸淨後發現降主動脈活動性出血,無法有效止血,最終死於失血性休克。考慮手術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時支架遠端經內膜破口進入假腔,導致外膜撕裂出血。另1例出血病人為遲發性出血,手術後第一天引流不多順利拔除氣管插管。隨後幾天出現血小板進行性下降,最低降至12×109/L,並且伴隨縱膈引流管內出血,經二次開胸止血以及輸注止血藥物等治療後仍無法控制出血,最後家屬要求放棄治療。據文獻報道,血小板減少症是體外循環手術後常見並發症,分為藥物免疫介導血小板減少症和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症。可通過血小板計數、HIT抗體等實驗室檢查確診。通常停藥後可自行恢復,可輔助以糖皮質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或輸注血小板治療,對於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達納肝素鈉可抑制血小板抗體的激活,重組水蛭素可代替肝素進行抗凝。
手術相關並發症中截癱較為常見,本組1例女性40歲,行升主動脈置換+Sun’s手術,術後第一天出現下肢感覺喪失,肌力喪失,肌張力消失。立即行腦脊液引流,1周後感覺漸恢復,2周後肌力漸恢復,2月後可下床活動。造成截癱的原因可能為支架植入後降主動脈假腔內血栓迅速形成,引起脊髓供血動脈急性缺血。預防措施包括術中外科仔細止血,避免大量使用止血藥,術後在引流不多的情況下盡早使用肝素抗凝以及口服阿司匹林抗凝。一旦發現截癱,應當立即進行腦脊液引流,穿刺部位在L4-5椎間隙,腦脊液流出後置管,引流並監測腦脊液壓力,維持在10mmHg左右。
本組1例出現二尖瓣瓣周漏,病人女性35歲,馬凡綜合征,行二尖瓣置換+Bentall+Sun’s手術,二尖瓣為連續縫合。病人術後第1天拔除氣管插管,第三天起出現呼吸困難,咳嗽伴粉紅色泡沫痰。彩超提示二尖瓣瓣周漏。急診行二尖瓣再次換瓣術,術後順利康復。經驗總結:馬凡綜合征病人瓣膜置換宜采用間斷縫合,防止嚴重瓣周漏。
特殊病例分享
病人女性56歲,2004年因B型夾層行腔內覆膜支架隔絕術,術後即刻出現支架近心端主動脈內膜撕裂導致A型夾層,再行升主動脈置換術,術後隨訪見主動脈弓部及降主動脈夾層,並且血管直徑逐年增粗,出現胸痛、貧血等症狀。CT見圖1。2012年10月行Sun’s手術,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於原介入支架內。術後CT見圖2。夾層破口消失,假腔內血栓形成。2012年12月再次出現胸痛,復查CT見圖3。支架遠端內膜撕裂形成夾層及假性動脈瘤。在介入下行全胸主動脈腔內覆膜支架隔絕術。術後CT見圖4。胸主動脈內膜破口消失,假腔內血栓形成。經驗總結:B型夾層介入治療導致A型夾層應外科手術治療,行Sun’s手術。支架遠端內膜撕裂,可行二期腔內覆膜支架隔絕術。
概 述 高血壓高血脂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發病率是比較高的主要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專
一、X線檢查 除肺、胸基礎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可有肺動脈高壓征,如右下肺動脈干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