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科疾病 >> 其他常見疾病 >> 動脈硬化 >> 早期發現動脈硬化 可預防終末期心血管疾病

早期發現動脈硬化 可預防終末期心血管疾病

  早期發現動脈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病變,並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是預防終末期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措施。

  早期動脈硬化患者,大多數無任何臨床症狀

  據專家介紹,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症性病變,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窄。主要發病原因包括多方面因素。比如,引起動脈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壓、高脂血症、抽煙。其他諸如肥胖、糖尿病、運動不足、緊張狀態、高齡、家族病史、脾氣暴躁等都會引起動脈硬化。

  此外,營養成因也是導致動脈硬化的原因之一,如膽固醇大量攝入和油脂飲食。“油膩性食物和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是動脈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多,是發生冠狀動脈硬化及心髒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日常飲食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油脂,如果平時喜歡吃肥膩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礦物質的攝取,就會使過多油脂沉積於血管壁上,誘發動脈硬化和其他心髒血管病變。”專家進一步介紹,動脈硬化的臨床表現主要決定於血管病變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對於早期的動脈硬化患者,大多數患者幾乎都沒有任何臨床症狀,都處在隱匿狀態下潛伏發展。對於中期的動脈硬化患者,大多數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胸痛、胸悶、頭痛、頭暈、四肢涼麻、四肢酸懶、跛行、視力降低、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等臨床症狀,不同的患者會有不同的症狀。一般表現為腦力與體力衰退,觸診體表動脈如颞動脈、桡動脈、肱動脈等可發現變寬變長、迂曲和變硬。

早期發現動脈硬化 可預防終末期心血管疾病

  動脈硬化已成為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動脈硬化對人類健康所構成的危害已經逐漸被人們重視,臨床經驗表明,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其規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至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男性較女性多,近年來本病在我國逐漸增多,成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隨著國際上心血管早期檢測技術的重大突破,周圍血管病變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對動脈硬化早期檢測和早期治療的研究熱潮空前高漲,國內外已有許多專家在此領域開展了深入的研究。2006年,在中國醫師協會的主導下,推出了《下肢動脈疾病診療的中國專家共識》,為動脈硬化無創檢測的研究開拓了新領域,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中的冠心病、高血壓等科研業也已把對血管病變的研究列入課題。研究結果證明,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壓有緊密聯系,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血管病的早期發現、早期的聯合干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血壓作為一種異質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高血壓導致重要髒器的損害,雖然靶器管發生部位和臨床表現形式不同,但它們共同的病理基礎都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管狹窄或閉塞和相關血管供血部位的缺血和壞死。動脈僵硬度增加對高血壓病患者具有明顯的獨立預後意義。

  大動脈僵硬度檢測是動脈硬化檢測的核心

  動脈硬化檢測的意義和價值無需贅言,專家表示,大動脈作為彈性貯器血管,不僅具有傳輸功能,而且還有將波動的心髒射血轉變為持續外周血流的緩沖功能和調節血流對末端血管灌注的功能。大動脈彈性降低是包括高血壓在內的許多心血管危險因素導致的早期血管功能改變,因此,對大動脈僵硬度的評價與動脈內皮功能檢測一樣能反映非常早期的心血管疾病的亞臨床血管病變。大動脈彈性的下降同時導致大動脈緩沖功能的下降,由此產生的收縮壓增高、舒張壓降低以致脈壓增大,進一步加強對大動脈彈力層的牽張和破壞,導致動脈彈性的進一步下降。

  大量臨床試驗證明,脈壓增大和心血管病人生存率的負相關,及和心腦血管並發症發生的正相關。新的研究證明,大動脈僵硬度的增高是一系列心血管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而中心脈壓的增大是大動脈硬化的必然結果。對大動脈彈性研究和僵硬度的評價,對於早期檢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的動脈功能損害、篩選高危患者、指導強化醫療和判斷預後有重要意義。在對大動脈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中,脈膊波傳導速度(pwv)值的測定,尤其是頸-股pwv(c-fp-wv),是大動脈硬度的經典測量指標,已經較長時間內廣泛用於評估大動脈壁的僵硬度和擴張性,由於無創、操作簡單、結果准確、重復性好,已廣泛用於大型治療和流行病學的研究中。可評估心腦血管疾病預後5-10年的發病風險。

早期發現動脈硬化 可預防終末期心血管疾病

  導致動脈硬化的原因

  l、長期進食過多的動物脂肪

  由於動物脂肪如肥肉、乳制品中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這是造成血脂升高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發病率增加也是高脂飲食的結果。

  2、飲食總熱量超標

  有些人雖然進食的肉蛋奶不太多,可多種副食品如巧克力、果汁飲料、啤酒等高熱量飲食的總和超過機體的需要,於是多的熱量便在體內轉化成脂肪貯存起來,尤以腹部皮下為主。

  3、飽食和甜食

  臨床的統計資料證實,許多肥胖者並非全系過多攝人脂肪類食品,而是平時有飽餐習慣和愛吃甜食的結果。每餐必飽會使米面等澱粉糖類攝入過多而轉化成脂肪造成肥胖。

  4、缺乏運動

  腦力勞動者體內容易產生一種低密度脂蛋白粒子(簡稱LDL),它會加強血管壁脂肪和膽固醇的附著作用,因此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

  5、煙酒過度

  據醫學觀察統計,凡每天吸煙超過20支的人,其患心肌梗塞的發病率是不吸煙者的2至3倍;其較死率是不吸煙者的4至5倍。因為香煙中尼古丁等上千種有毒的化學成分會導致血管病理性痙攣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致使血液中的脂類嵌附在動脈內壁上形成粥樣硬化。與此同時尼直丁還能使血中的茶酚胺含量增高和含碳血紅蛋白增多,從而加重了心肌耗氧量並促使血小板粘度升高誘發血栓和心肌梗塞。

  6、一定的遺傳因素

  大量醫學統計資料顯示:有動脈硬化家族史的患者,比無該病家族史的患者多2至7倍。特別是有家族性高血脂症的患者,不論吃什麼,其血中的膽固醇含量從小就偏高而且難以控制,這類患者惟一的出路是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

早期發現動脈硬化 可預防終末期心血管疾病

  預防動脈硬化的飲食保健

  首先應積極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一級預防),如已發生,應積極治療,防止病變發展並爭取其逆轉(二級預防),已發生並發症者,及時治療,防止其惡化,延長病人壽命(三級預防)。

  1、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配合治療已有客觀證據表明:本病經防治病情可以控制,病變可能部分消退,病人可維持一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病變本身又可以促使動脈側枝循環的形成,使病情得到改善,因此說服病人耐心接受長期的防治措施至關重要。

  2、合理的膳食

  ⑴膳食總熱量勿過高,以維持正常體重為度,40歲以上者尤應預防發胖,正常體重的簡單計算法為:身高(cm數)減110=體重(kg數),可資參考。

  ⑵超過正常標准體重者,應減少每日進食的總熱量,食用低脂(脂肪攝入量不超過總熱量的30%,其中動物性脂肪不超過10%),低膽固醇(每日不超過500mg)膳食,並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攝入。

  ⑶年過40歲者即使血脂不增高,應避免經常食用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和含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肥肉,豬油,骨髓,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避免多食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肝,腦,腎,肺等內髒,鱿魚,牡蛎,墨魚,魚子,蝦子,蟹黃,蛋黃等,若血脂持續增高,應食用低膽固醇,低動物性脂肪食物,如:各種瘦肉,雞,鴨,魚肉,蛋白,豆制品等。

  ⑷已確診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嚴禁暴飲暴食,以免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合並有高血壓或心力衰竭者,應同時限制食鹽和含鈉食物。

  ⑸提倡飲食清淡,多食富含維生素C(如新鮮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類及其制品)的食物,在可能條件下,盡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米糠油等為食用油。

  3、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對預防肥胖,鍛煉循環系統的功能和調整血脂代謝均有禆益,是預防本病的一項積極措施,體力活動應根據原來身體情況,原來體力活動習慣和心髒功能狀態來規定,以不過多增加心髒負擔和不引起不適感覺為原則,體育活動可循序漸進,不宜勉強作劇烈活動,對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1小時,分次進行),做保健體操,打太極拳等。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分睡眠。

  5、提倡不吸煙,不飲烈性酒或大量飲酒(少量飲低濃度酒則有提高血HDL的作用)。

  6、積極治療與本病有關的疾病,如高血壓,脂肪症,高脂血症,痛風,糖尿病,肝病,腎病綜合征和有關的內分泌病等。

  有人認為,本病的預防措施應從兒童期開始,即兒童也不宜進食高膽固醇,高動脈性脂肪的飲食,亦宜避免飲食過量,防止發胖。

熱門文章
為什麼動脈硬化會導致耳鳴?

耳鳴、耳聾、眩暈  如果不明原因出現耳鳴、耳聾、眩暈等症狀,預示可能患有早期的動脈硬化或冠心病。耳的聽覺感覺受位於內耳,

遠離心肌炎要有好的方法

   遠離心肌炎的方法   1、預防感冒感冒可以加重心肌炎的病情,還可以使已相對穩定的症狀再次復發,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