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偏癱康復之良肢位擺放,家屬們都注意到了嗎?
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我國每年新增200萬人發生腦卒中,它對自身、家庭和社會帶來具大的傷害。如何積極應對腦卒中,減輕腦卒中引起的高致殘率,降低並發症,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更好的提升我們的康復質量,今天讓我們來學習下腦卒中肢體偏癱患者早期的良肢位擺放。
一、腦卒中患者肢體偏癱後常見的異常姿勢
1.上肢:(1)肩部下沉;(2)肩關節外展、內旋;(3)前臂旋前或旋後;(4)腕關節掌屈;(5)手指屈曲,拇指內收屈曲;(6)肩手綜合征
2.下肢:(1)患側骨盆上抬且向後方旋轉;(2)下肢外旋;(3)髋膝關節伸展;(4)踝關節趾屈、內翻,足尖著地。
3.站立位時:(1)頭向患側屈曲,面部轉向健側;(2)軀干向患側彎曲且向後方旋轉;(3)肩下沉後縮,肩關節內收、內旋;(4)肘關節屈曲於胸腹前,前臂旋前;(5)垂腕、手指屈曲呈握拳狀。
二、異常姿態產生的原因
在中風偏癱患者的急性期,患者早期常表現出遲緩性癱瘓的狀態,即肌張力和肌力降低或消失、腱反射減弱或者消失。在這種狀態下,患者極易出現肩關節半脫位、骨盆後傾、髋關節外展、踝關節跖屈內翻等現象。隨著大腦功能的逐漸恢復,受損腦區產生感覺傳入和運動反射分離或分解導致節段性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表現為偏癱側肢體痙攣、肌張力增高、反射亢進等情況。兩種現象均嚴重影響將來的肢體功能恢復。
二、何為良肢位?
良肢位是為了保持肢體良好功能而將其擺放的一種體位或姿勢,是針對疾病從治療角度出發設計的一種臨時性治療體位。
三、良肢位擺放的意義?
良肢位是腦卒中早期肢體抗痙攣的重要措施之一。1.保護關節和周圍軟組織,尤其是患側肩關節,預防肩關節半脫位;2.防止偏癱患者肩胛帶後縮,骨盆後縮、髋關節外展外旋;3.防止關節痙攣畸形,預防緩解痙攣模式;4.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誘發患肢的主動運動和早期分離運動,促進正常的運動模式的建立;5.防止壓瘡;6.保證良好的肢體血液循環;7.為以後更好的康復療效打下基礎。
四、不同體位的良肢位擺放要求?
腦卒中肢體偏癱患者的康復介入越早肢體功能恢復越好,建議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的情況下,神經系統症狀不在加重後48h即可進行。接下來根據不同體位詳細介紹良肢位的擺放要求:
1.仰臥位
頭部放在高度適當的枕頭上,面部朝向患側;患側上肢,肩胛骨盡量向前伸、往上提,在肩胛骨下墊個軟墊;肩關節向外展與身體成45°角;肘關節、腕關節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略分開,拇指外展。患側下肢,在腰部和髋部下面墊個軟墊,使骨盆前突,髋關節稍向內旋,防止髋關節屈曲、外展、外旋;膝關節稍彎曲,膝下可墊一小枕;穿丁字鞋或在足底墊一枕頭,踝關節須保持90度,防止踝關節出現跖屈、內翻,避免足下垂
說明:陰影代表患側。
2.健側臥位
患側上肢向前方伸出,肩關節屈曲90°,下面用軟枕支撐,健側上肢可以自然放置。患側下肢髋、膝屈曲,置於軟枕上,健側下肢髋關節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背後可放置一軟枕,使軀干呈放松狀態。
3.患側臥位
患側上肢,肩向前伸,肩關節屈曲,前臂旋後,肘、腕關節伸展,手掌向上,手指伸開。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健側下肢屈髋屈膝,下面墊一軟枕。背後放置一軟枕,使軀干呈放松狀態。
4.患者在床上與輪椅坐姿
下背部放置一個枕頭;軀干伸直;臀部90°屈曲,重量均勻分布在臀部兩側;病人雙手前伸,肘放在桌上,下置一枕頭。
五、注意事項
為了防止關節攣縮,必須定時進行體位變化及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
1.仰臥位時常因原始反射影響而出現姿勢異常,應減少仰臥位的時間,且骨突處易出現褥瘡,尤其骶尾部、足跟,需定時更換體位,每兩小時翻身一次。
2.為患者擺放良肢位時絕對不能拖、拉、拽患側肢體,尤其是肩關節。
3.患側臥位時常易壓傷肩關節。但因其能促進患側肌張力出現、抑制痙攣,健側肢體又能自由活動,故需積極采用。預防壓傷的方法為:患側肩關節略向前伸,軀干後仰,肩關節屈曲角度小於90°,使肩胛骨內側緣和胸廓所在的平面與床接觸。
4.床單保持干燥、整潔,避免使用過高的枕頭,頭部不要有明顯的左右偏斜(可以稍偏向患側),避免被子太重而壓迫偏癱足造成足尖的外旋。
5.良肢位擺放要貫穿到日常護理中,注意各關節的抗痙攣擺放,如有不當及時更正。
心腦血管病為什麼會在冬季高發呢,主要由於以下幾個方面原因造成: 一、寒冷讓血液變黏稠&nb
概 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有一部分的患者因為自己患上了風濕性心髒病這種疾病而感到十分的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