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應該注意這些事項
病情穩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患者可以在家中接受治療,並在門診定期隨訪評估。在此期間,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慢性心衰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8方面內容:
堅持用藥:長期口服藥物治療是維持病情穩定、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的關鍵措施。多數患者應長期服用以b-受體阻滯劑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為基礎的藥物。若其病情有變化,應及時就診,不要自行改變藥物治療方案。
運動鍛煉:適宜的運動訓練對於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質量與預後至關重要,因此應為紐約心功能分級(NYHA)II~III級的慢性心衰患者制定運動康復訓練計劃,為其確定相應的運動方式與運動量。一般而言,步行、騎自行車、太極拳等均是較好的運動方式。運動量因人而異,一般以不誘發心慌、氣短、胸悶等不適症狀為宜。
合理飲食:應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包括飲食量、飲食結構、飲水量等。多數慢性心衰患者需要限制食鹽攝入,應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為其做出限制食鹽攝入的指導建議。
監測體重:體液潴留是導致慢性心衰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誘因之一。體重增加是反映體液潴留的可靠指標,因此在院外接受治療的患者應注意觀察體重變化。建議患者每日晨起排空膀胱後測量體重,若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如每周增加2~3千克),無論有無不適症狀,均應及時就診。
自我監測病情:應告知患者,若出現如疲乏加重、運動耐力降低、靜息心率增加≥15~20次/分、活動後氣急加重、水腫(尤其下肢)再現或加重、體質量增加等情況,很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及時就診。
告知患者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以下因素可能會加重慢性心衰患者病情,需盡力避免。1)過度勞累和體力活動、情緒激動和精神緊張等;2)應激狀態、感冒、呼吸道及其他各種感染;3)不依從醫囑,擅自停藥、減量;4)飲食不當,如食物偏鹹等;5)未經醫生同意,擅自加用其他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激素、抗心律失常藥物等。
定期隨訪:慢性心衰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期間,需要定期到醫院隨訪評估。病情平穩的患者可3~6個月隨訪一次。病情有變化時隨時就診。
急救措施:若患者發生呼吸困難、嚴重氣短、突發喘憋、吐泡沫樣痰、面色青紫、不能評估或端坐呼吸等症狀,提示急性心衰的可能,應立即休息並尋求親友幫助,或立即呼叫急救系統,盡快到醫院就診。若患者臨床症狀無明顯變化,但出現雙下肢水腫,可嘗試增加口服利尿劑劑量。自行調整3~5天後如病情無明顯好轉,亦應去醫院就診。
心髒病患者一定要謹記七大要點,心髒病患者,避免情緒的激動。出門在外在身上佩帶必要的藥物,以防突發情況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
人的一生中,心髒都在跳動。正如機器用多了會老化,心髒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老。但由於多種因素影響,男性的心髒可能老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