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檢查

  心肌梗死需做的檢查項目

  尿肌紅蛋白 血清肌紅蛋白 心電圖 血清游離脂肪酸 血糖 脈搏 血壓 紅細胞沉降率(ESR) 血常規血清乳酸脫氫酶

  (一)白細胞計數發病1周內白細胞可增至10,000~20,000/mm3,中性粒細胞多在75%~90%,嗜酸粒細胞減少或消失。

  (二)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可維持1~3周。

  (三)血清酶測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或CPK)發病6小時內出現,24小時達高峰,48~72小時後消失,陽性率達92.7%,谷草轉氨酶(AST或GOT)發病後6~12小時升高,24~48小時達高峰,3~6天後降至正常,乳酸脫氫酶(LDH)發病後8~12小時升高,2~3天達高峰,1~2周才恢復正常,近年來還用α-羟丁酸脫氫酶(α-HBDH),γ-谷酰基磷酸轉肽酶(γ-GTP),丙酮酸激酶(PK)等,肌酸磷酸激酶有3種同工酶,其中CK-MB來自心肌,其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均極高,分別達到100%和99%,它升高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常用於判定梗塞的范圍和嚴重性,乳酸脫氫酶有5種同工酶,其中LDH1來源於心肌,在急性心肌梗塞後數小時總乳酸脫氫酶尚未出現前就已出現,可持續10天,其陽性率超過95%。

  (四)肌紅蛋白測定尿肌紅蛋白排洩和血清肌紅蛋白含量測定,也有助於診斷急性心肌梗塞,尿肌紅蛋白在梗塞後5~40小時開始排洩,持續平均可達83小時,血清肌紅蛋白的升高出現時間較CK出現時間略早,在4小時左右,高峰消失較CK快,多數24小時即恢復正常。

  (五)其他血清肌凝蛋白輕鏈或重鏈,血清游離脂肪酸,在急性心肌梗塞後均增高,血清游離脂肪酸顯著增高者易發生嚴重室性心律失常,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時,由於應激反應,血糖可升高,糖耐量可暫降低,約2~3周後恢復正常。

  [心電圖和心向量圖檢查]

  心電圖有進行性和特征性改變,對診斷和估計病變的部位,范圍和病情演變,都有很大幫助,心電圖波形變化包括三種類型:

  1.壞死區的波形向壞死心肌的導聯,出現深而寬的Q波。

  2.損傷區的波形面向壞死區周圍的導聯,顯示抬高的ST段。

  3.缺血區的波形面向損傷區外周的導聯,顯示T波倒置。

  典型的心電圖演變過程是:起病時(急性期)面向梗塞區的導聯出現異常Q波和ST段明顯抬高,後者弓背向上與T波連接呈單向曲線,R波減低或消失;背向梗塞區的導聯則顯示R波增高和ST段壓低,在發病後數日至2周左右(亞急性期),面向梗塞區的導聯,ST段逐漸恢復到基線水平,T波變為平坦或顯著倒置;背向梗塞區的導聯則T波增高,發病後數周至數月(慢性期),T波可呈V形倒置,其兩肢對稱,波谷尖銳,異常Q波以後常永久存在而T波有可能在數月至數年內恢復。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心電圖

  V4導聯QRS波群呈qR型,ST段明顯抬高,V2導聯呈qRS型,ST段明顯抬高,V1導聯ST段亦抬高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心電圖

  aVF導聯QRS波群呈Qr型ST段抬高,Ⅱ導聯呈qRsr'型ST段抬高,Ⅰ,aVL導聯ST段壓低

  在異常Q波和ST段的抬高尚未出現前的最早期階段,心電圖可無異常,或有T波異常高大兩肢不對稱的變化,多發局灶型心肌梗塞,可無典型心電圖表現;合並束支傳導阻滯,尤其左束支傳導阻滯時,心電圖不一定能反映急性心肌梗塞表現;在原來部位再次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心電圖表現亦多不典型。

  梗塞部位心電圖定位診斷的根據列於表1。

  心肌梗塞的心電圖定位診斷

  導聯 前間隔 局限前壁 前側壁 廣泛前壁 下壁* 下間壁 下側壁 高側壁** 正後壁*** V1 + + + V2 + + + V3 + + + + V4 + + V5 + + + + V6 + + V7 + + + V8 + aVR aVL ± + ± - - - + aVF … … … + + + - Ⅰ ± + ± - - - + Ⅱ … … … + + + - Ⅲ … … … + + + -

  [注]“+”為正面改變,表示典型Q波,ST段抬高及T波倒置等變化。

  “-”為反面改變,表示與上述相反的變化。

  “±”為可能有正面改變。

  “…”為可能有反面改變。

  即隔面,右心室心肌梗塞不易從心電圖得到診斷,但CR4(或V4R)導聯的ST段抬高,可作為下壁心肌梗塞擴展到右心室的參考指標。

  在V5,V6,V7導聯高1~2肋間處有正面改變。

  V1,V2導聯R波增高

  我國臨床資料顯示位於下壁,前間隔和局限前壁的心肌梗塞最為常見。

  不典型的心肌梗塞心電圖變化有:

  (一)心內膜下心肌梗塞心電圖變化與重度心肌缺血者相仿,各異聯除aVR表現為ST段抬高外,普遍呈ST段壓低,T波呈先負後正的雙向或倒置,R波降低,持續數周或數月,甚或長期存在,亦稱無Q波的心肌梗塞。

  心內膜下心肌梗塞的心電圖

  示除Ⅴ1,Ⅲ外各導聯ST段壓低,aVR導聯ST段抬高

  (二)僅有T波改變的心肌梗塞當心電圖顯示T波進行性地在數周內出現由淺到深的倒置,同時伴有心肌梗塞的臨床表現,以後T波又逐漸恢復時,有人認為可判斷病人發生過心肌梗塞,但由於影響T波變化的因素很多,診斷時還應參考臨床表現和血清心肌酶等的變化。

  (三)乳頭肌梗塞二尖瓣前外乳頭肌梗塞時,I,aVL和V4~V6導聯有異常改變;後內乳頭肌梗塞時,Ⅱ,Ⅲ,aVF和V1~V4導聯有異常改變,急性梗塞或斷裂時,其表現多為J點壓低,ST段弓背向上,T波倒置,或J點壓低,ST段向下凹並壓低;陳舊性梗塞時其表現多為J點壓低,ST段下凹,T波直立,但這些圖形的診斷特異性並不高。

  曾有采用多達數十個電極置於胸前部,記錄該處體表數十個導聯心電圖的等電位胸前部標測檢查,測定其ST段抬高的程度和Q波出現情況標測成圖,以ST段抬高或壓低和Q波出現的總和,反映心動周期在胸壁上的時間電位變化,認為在判斷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范圍大小和發展過程方面較一般心電圖檢查准確,但其檢查步驟繁瑣對下壁心肌梗塞的定位並不敏感,故不常用。

  心房梗塞時心電圖表現為P波增高,增寬,有切凹和Ta波下降等變化,但極為少見,心向量圖有QRS環的改變,S-T向量的出現和T環的變化,QRS環的改變最有診斷價值,因壞死的心肌細胞不激動,不能產生應有的電動力,心室除極時綜合向量的方向遂向背離梗塞區處進行,所形成的QRS環,特別是起始向量將指向梗塞區的相反方,此時始向量的方位改變對定位有重要意義,ST向量的出現表現為QRS環的不閉合,其終點不回到起始點,自QRS不起始點至終點的聯線為ST向量的方向,指向梗塞區,ST向量多在1~2周內消失,T環的改變主要表現為最大向量與QRS最大平均向量方向相反或QRS-T夾角增大,T環長/寬比例<2.6∶1,T環離心支與歸心支運行速度相等,此種變化歷時數月至數年,可以消失。

  前間隔心肌梗塞的心向量圖

  水平面QRS環逆鐘向運行,主要在左後象限,起始部無向前的向量,0.01稍向量向左後,0.02稍向量亦向左後右側面QRS環呈8字形,先逆鐘向後順鐘向運行,主要位於後下象限,起始部無向前的向量前額面QRS環順鐘向運行,起始部向左下

  下壁心肌梗塞的心向量圖

  右側面QRS環8字形,先順鐘向後逆鐘向運行,主要位於上前象限,起始部向上的向量歷時>0.025秒前額面QRS環順鐘向運行,整個環主要在左上象限,起始部向上的向量歷時>0.025秒,最大向量位於-18°處,向心支有“咬痕”水平面QRS環逆鐘向運行,位於左前和左後象限右側面和前額面T環均向上

  用心向量圖診斷心肌梗塞可能較心電圖更敏感,但並不更具特異性,需結合臨床資料綜合考慮。

  [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影]

  用99mTc焦磷酸鹽進行心肌熱點顯象,多數病人壞死心肌攝取率在48~72小時內最高,6~7天後減少,陽性率在66%(心內膜下心肌梗塞)至89%(透壁性心肌梗塞)之間,用99mTc-MIBI或201T1作心肌冷點顯象,前者在發病後30~80分鐘進行時陽性率達100%;後者在發病後6小時內進行時陽性率幾達100%,24小時後陽性率下降,用99mTc標記紅細胞或白蛋白行門電路控制的核素心髒血池顯象,可觀察心室壁的動作和左心室的噴血分數,有助於判斷心室功能,診斷梗塞後造成室壁動作失調和室壁瘤。

  99m锝標記紅細胞門電路心髒血池顯象

  圖示左排為收縮末期,右排為舒張末期,第一行為右前斜位20°,第二行為正位,第三行為左前斜位45°,第四行為左前斜位70°,第五行為左側位攝片,左心室擴大,形態不規則,收縮期前外側壁和心尖部無動作或略隆起,有室壁瘤形成可能。

  [超聲心動圖檢查]

  以二維,多普勒和M型超聲心動圖測定左心室的噴血分數,心室容量和室壁動作情況等,或加作多巴酚丁胺負荷試驗可協助診斷。

  其他檢查如磁共振顯象對診斷也有幫助。

  

熱門文章
中風診斷5注意

中風的診斷主要根據詳細的病史和快而准確的體格檢查。在臨床鑒別有困難時,針對病情還需要作腦脊液檢查、CT掃描和腦血管造影等

心髒病康復的治療過程

傳統觀念認為,得了心髒病就該靜養,特別是心肌梗死以後,運動一度被認為是禁忌。下面就讓心髒病專家為您簡單介紹一下心髒病康復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