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中醫文獻認為,眾多心腦血管病主要辨證分型有:痰火擾心、飲阻心陽、心血瘀阻、心陽虛弱、心陰虛弱、腦脈受損、腦髓空虛等。然而這些病機的共同特點都表現出心悸、氣短的主症。
心腦生理與氣血的關系 人體各種生理活動與新陳代謝均與氣血溫煦和濡養有關,故《內經》中有“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血未並,五髒安定”。 心主血,指心與血液的生成有關,水谷精微經脾的轉輸升清,復注與心,化生為血。心又主脈,指心與脈的功能有關,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 說明心髒是全身血脈的樞紐,血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血脈通過心髒將氣血運行於周身。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和脈的相互合作,其主導作用的是心氣的推動。 腦只有依賴氣的溫煦和推動,血的濡養和流暢,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腦兩者關系密切。主要表現在血液的運行調節及神志兩方面。 心主血脈,心運血以養腦,腦方能主神明,而心的生理功能每受腦主神明的影響,因此心腦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關聯,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氣血平衡是基本病機 任何致病因子侵犯心腦,勢必首先影響氣血失和,循行受阻,造成心腦失養。脈為血府,與心相連,使血暢流脈中,環周不休。 若外感寒熱,邪傷氣血;或情志不和,氣滯血阻;或生活失節,痰瘀內生阻脈,或久病氣弱,均可致使氣血失衡。 脈中血行受阻,瘀阻脈道,則發胸痺心痛;血不養心,心神不寧,則發驚悸;瘀阻氣道,氣機升降失權,則發咳逆喘促;瘀阻水道,水濕外溢皮膚,則發為水腫。 可見心血管病所表現的證候均與氣血失衡有關。 腦之所以發揮其主元神的功能,必須以氣血的濡養和氣機的升降有序為先決條件。若氣機逆亂,上沖於腦,則見眩暈、頭痛、失眠、煩躁等症。若瘀血上停於腦,阻於腦絡,則見突然昏僕、言語不清、半身不遂或身體麻木等症狀。 腦病多因六淫七情所致,外感內傷之邪均可使髒腑經絡功能失常,氣血運行失常,不僅可使氣血逆亂與失衡,而且可產生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等,而發腦病。 初期為氣滯血瘀,後期多虛血淤 心腦血管病機演變有一定的規律性,探討其演變規律,對指導臨床辨證和用藥有重要的意義。 心腦血管病初期以氣滯血瘀型居多,而後則形成痰濁、血瘀等病理產物,出現痰瘀交阻的病機。後期則呈現多虛多瘀的病理狀態,如氣虛血瘀、陽虛血瘀、或陰虛血瘀等。血瘀的結果,往往出現在心腦血管病中期階段。氣機阻滯,水濕內停,聚而成痰,血滯脈中或血溢脈外,停而為瘀。 痰瘀一經形成,則纏綿難化,且貫穿疾病始終,互為轉化。症如頭重頭蒙、耳鳴耳聾、胸悶胸痛、肢體麻木不仁等;多見於胸痺、心悸、眩暈、中風、癡呆等疾病。 調五髒補氣血是基本治法 多年來,中醫運用調五髒補氣血方法輔助治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壓病、腦梗塞、癡呆等多種心腦血管病,均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 實踐證明重用當歸籐、獅子尾、紅藥的膏方,這種調五髒補氣血的方法應用廣泛,針對性強,重復有效,能直接作用於病灶,具有改善人體功能活動及代謝障礙等多種作用。 心腦血管疾病固然可怕,但體內只要有足夠的一氧化氮分子,你就不會得心腦血管疾病。一氧化氮能與血管中的肌肉細胞接觸並使之放松,從而松馳血管平滑肌,舒張血管,增加血流量,確保心髒的足夠供血,調整血流至全身的每一個部位。它還能補充血管營養,防止血管硬化衰老,讓血液輕松暢快的在血管裡流動,防止膽固醇和脂肪等沉積物黏附於血管壁,阻止動脈硬化斑塊在血管壁的沉積,讓硬化的毛細血管重新恢復柔韌,減少血管堵塞的機會。房性期前收縮的發生率很高,僅次於”室性期前收縮”,可見於任何器質性”
主動脈夾層也稱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較常見也是最復雜、最危險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病率為每年50-100人/10萬人群,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