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髒由四個“房間”(心腔)組成,分別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正常人的心髒搏動,是由位於右心房上部的心髒天然起搏器——窦房結發出電信號傳導到心房,引起心房收縮,將血液從心房泵到心室;然後電信號再通過心髒中央的房室結傳導到左、右心室,使心室收縮,泵送血液至全身。
窦房結控制整個心髒的跳動。它每發放一次沖動,心髒就跳動一次,在醫學上稱為窦性心律。它是人體的正常心律,頻率為每分鐘60~100次。如果心率低於或高於正常范圍,或是電信號的產生和傳導出現問題,導致心跳過快、過慢或無規律地“亂跳”,這就是心律失常。顧名思義,心律失常是指心髒跳動的頻率和節律失去正常的現象。
有些人以為,一旦發生心律失常就意味著患了嚴重的心髒病。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標志著病人有器質性心髒病,很多人的心律失常只是一種良性病變,不必過度緊張。不過發現心律失常後,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明確有無器質性心髒病以及心律失常的種類。如果沒有器質性心髒病,多數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早搏等都是良性的,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或是服藥等方法治愈。
心律失常可按發生原理、心律失常時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時循環障礙嚴重程度和預後分類。
按心律失常時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為快速性(心動過速)和緩慢性心律失常(心動過緩)。緩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動過緩以及房室傳導阻滯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及室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等。這是臨床上常用的分類方法。
心律失常的症狀多種多樣,主要取決於心律失常的性質、類型、心功能及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的程度。
輕度的窦性心動過緩、窦性心律不齊、偶發的房性期前收縮、Ⅰ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甚小,故無明顯的臨床表現。較嚴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綜合征、快速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等,可引起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出汗。更為嚴重者,如嚴重窦性停搏、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室顫動等,患者可出現暈厥、阿-斯綜合征甚至心源性猝死。
發生心律失常後,明確其嚴重程度非常重要,這直接關系到病人能否治療及預後,也是病人最為關心的。一部分病人可根據病史和體征作出初步診斷,如早搏及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可根據症狀基本判斷。但多數情況下需做進一步檢查,如心電圖、超聲心動圖、Holter(24小時動態心電圖)等。有時為了明確心髒是否有器質性病變,如擴張型或肥厚型心肌病等情況,還需要做心髒磁共振檢查。總之,在明確心律失常診斷的基礎上,才能對患者進行綜合性治療,使患者真正受益。
心悸是心髒常見病證,為臨床多見,可由心髒本身的病變引起外,比如心律失常、心髒神經官能症等,具體原因請看下列介紹。 (1
心髒病患者不僅需要吃藥、放支架或是手術,合理的二級預防和積極的心髒康復可以幫助病人恢復,讓病人能回歸社會、家庭和工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