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亦稱冠狀動脈心髒病,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狹窄、阻塞和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髒病。心絞痛屬於冠心病中最常見的類型,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且短暫的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
近年來心絞痛的介入治療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而且能明顯緩解心絞痛症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介入治療並不比藥物治療更有效的減少全因死亡率和心梗的發生率。大量研究顯示,合理的藥物治療,對患者預後的改善作用並不亞於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所有的證據都說明,合理的藥物治療仍然是治療心絞痛的基石。
美國2002年發布的心絞痛防治指南和2007年的更新版明確提出,心絞痛治療的首要目的是預防心肌梗死和死亡,改善預後;其次是減少心絞痛的症狀和缺血的發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這樣的原則,治療心絞痛的藥物也被分為兩類,即改善預後的藥物和減輕症狀、改善缺血的藥物。
對於心絞痛患者的治療要首先考慮應用改善預後的藥物,以預防心肌梗死與心髒性死亡。經上述藥物充分治療後患者臨床症狀仍控制的不滿意,可以在此基礎上選用減輕症狀及改善缺血的藥物。
目前臨床常用的改善預後的藥物主要有阿司匹林、他汀類、ACEI、ARB及β-阻滯劑,常用的改善症狀的藥物包括硝酸脂類、Ca拮抗劑及β-阻滯劑。雖然β-阻滯劑兼具改善預後與改善症狀的雙重作用,但是對於沒有固定狹窄的冠狀動脈痙攣所致的變異性心絞痛則不宜使用。由此可見臨床上,急需一種既能適用於所有類型心絞痛,又能兼顧緩解症狀和改善預後的藥物來治療心絞痛。
鑒於目前心絞痛的治療現狀,越來越多的專家考慮中西醫聯合治療。
中醫雖然有自己的特色,但絕大多數的藥物缺乏客觀評價指標,要麼臨床實驗設計欠嚴謹,缺乏臨床應用的權威證據;要麼局限於臨床觀察,實驗研究較少,臨床與實驗很難同步。
令人欣慰的是,齊魯醫院心血管重點實驗室張運院士帶領的團隊在2009年《美國生理學》雜志發表了關於通心絡治療易損斑塊的基礎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不僅打破了傳統中藥缺乏客觀評價的局面,也為國內中醫藥產業走向國際提供了先例。。
研究結果顯示通心絡不僅能夠通過降低血清TC、TG、LDL-C,增加血清HDL-C水平,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來干預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最重要的是通心絡能從斑塊結構,斑塊組織學構成及斑塊本身易損程度方面靶向干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通心絡能夠增加斑塊纖維帽的厚度、斑塊中平滑肌細胞和膠原的含量,減少斑塊面積,斑塊負荷、降低斑塊易損指數及斑塊的破裂率。
既往諸多的臨床小樣本的實驗都已經證明通心絡可以擴張冠狀動脈,解除血管痙攣有效緩解心絞痛症狀,增加左室做功,改善心肌功能,本次張運院士的研究又顯示通心絡可以保護血管內皮,靶向干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逆轉斑塊,從而減少心絞痛患者心梗及死亡發生,改善預後。
也就是說通心絡既能適用於所有類型心絞痛,又能兼顧緩解症狀和改善預後來治療心絞痛。
不僅如此,2013年北京大學循證學研究中心發表了一篇關於通心絡長期服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的荟萃分析,分析納入144篇臨床試驗研究,共計涉及了12260例(通心絡組6254人,對照組6006人)患者進行系統分析,結果顯示:與其它化學藥或中藥相比,單獨使用通心絡膠囊的神經系統不良事件發生率低於對照組,而且通心絡膠囊組與對照組的各類型不良事件發生率相當。
總之,通心絡的研究結果顯示,通心絡膠囊不僅改善冠心絞痛短期症狀,更能改善患者的長期預後,可以作為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安全有效的理想藥物。同時,針對中成藥進行詳盡的從基礎到臨床的療效進行了系統評價,也為我國的中醫藥文化與現代醫學的結合提供了可以重復的發展研究之路。
血栓形成大都發生於制動狀態(尤其是骨科大手術)。致病因素有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三大因素。血栓形
高血壓腦出血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等特點。在神經內、外科工作者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