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溶栓或介入治療失敗、復雜的冠脈病變、心梗後心絞痛以及合並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腎衰者等危重病例,搭橋手術(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急性心梗後手術時機的選擇,仍是一個爭論的焦點。
高危患者挺不過手術禁忌期
傳統觀念普遍認為:急性心梗6小時內行CABG可有效縮小梗死面積、改善預後;而急性心梗後6小時~6周內,心肌處於缺血壞死、修復重構期,圍術期死亡率和並發症發生率高,傳統上被認為是手術禁忌,國內外極少開展此類手術。
的確,基礎研究顯示,一旦急性心梗發生,心室便緩慢重構且一直延續,表現為梗死區心肌壞死,瘢痕形成,非梗死區的心肌代償性肥厚。因此,延期的冠脈血運重建可能導致梗死心肌壞死或范圍加大,死亡率增高。
只有早期開始血運重建才能有效縮小梗死范圍,保護局部及整體的心肌功能,提高生存率。可惜的是,這裡的“早期”僅限於心梗發生後6小時之內,而任何一個國家的現實條件都很難在急性心梗發生的4~6小時內完成CABG,因此臨床上很多患者只能在6小時到6周這個時間段內接受保守治療。而相當一部分人會在4~6周內再次發生心髒事件,其中很多危重病人甚至會在等待中死亡。
不停跳技術改變臨床思路
研究證實,急性心梗本身即可引起多種炎症介質釋放增多,全身各系統均會不同程度受到影響。而在停跳心髒手術中,采用體外循環會進一步造成補體系統激活、細胞因子釋放等全身性炎症反應,導致CABG術後常出現多器官功能受損,同時加重心髒功能的損害。
上世紀90年代末引入我國的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由於避免了體外循環,可明顯減輕手術的應激反應和缺血再灌注損傷,將手術損傷降到最低。鑒於此,我們設想在傳統的急性心梗手術禁忌時間段內,應用OPCAB技術,患者也許就可以不再被動等待,並進而降低死亡率。
經過初期動物實驗的鋪墊後,我們自2001年開始開展此項手術,目前已完成此類手術270余例,死亡率僅3.17%,隨訪發現與擇期CABG患者的手術死亡率相同,為國內外最大的一組研究報道。今後希望通過進一步加強隨訪,深入研究OPCAB的病理生理機制來更好地認識這一傳統上的“時間禁忌”,做出更理性的臨床決策。
風濕性心髒病患者如平時無自覺症狀,一般可不用天天服藥治療。適當休息,避免過勞(精神與體力),飲食宜清淡,多吃富有營養、維
過敏性藥物:主要因藥物過敏導致心肌炎症,此類藥物有磺胺類、青霉素類等。 抗寄生蟲藥物:依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