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藥阿司匹林從1899年開始應用到臨床,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解熱、鎮痛、抗炎藥,尤其是作為抗血小板藥物,至今仍被奉為經典。其口服常釋劑型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藥和抗血小板藥,為解熱鎮痛類非處方藥。目前已成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腦梗死和心房顫動不可缺少的藥物。但是作為長期服用的中老年人群,他們對於阿司匹林的作用機理和用藥注意事項,特別是應該飯前還是飯後服用不慎了解。
“他汀”穩定斑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經典組合老年人往往合並有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如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斑塊破裂,導致血小板激活、聚集,從而在局部形成血栓,會導致該動脈完全閉塞,引起該動脈供血器官組織缺血壞死(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腦梗死)。他汀類藥物可穩定斑塊,使斑塊不破裂;抗血小板藥物則使血小板不會聚集形成血栓,二者缺一不可,它們構成了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的基石。
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機制在於:每天服用75~150毫克阿司匹林,可抑制環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但不影響前列腺環素的合成。血栓素A2具有強烈導致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縮的作用,而前列腺環素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張血管的作用,所以小劑量阿司匹林臨床上用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而大劑量阿司匹林會抑制前列腺環素的合成,帶來相反的藥用效果。
75~150毫克/日抗血小板最佳劑量大量的臨床試驗顯示,對大部分患者(包括慢性穩定型或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來說,阿司匹林75~150毫克/日可有效降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使病死率降低25%。這一劑量也可降低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腦卒中和死亡的發生率。
臨床實踐證明:每天服用50毫克以上的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才開始顯現,而當劑量達到75毫克後血小板聚集就完全被抑制。如果患者服用更高劑量的阿司匹林,療效不會進一步增加,而副作用的發生卻大大增加。因此在預防治療各種血栓性疾病中,患者應該使用最小的有效劑量,即長期應用75~150毫克/日,以達到最大療效,而毒副作用則減至最小。
而歐美地區由於人種情況與我國不同,所需劑量稍大於我國。目前國內推薦阿司匹林的劑量為75~100毫克。對那些僅有危險因素而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言,服用75毫克就夠了,而那些已患過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的患者應服用100毫克。方法為一次頓服,劑量太小或分幾次服用,均不能達到治療目的。
有少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即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降低其血小板聚集率,則可以服用氯吡格雷或丹參等其他藥物。當然,其他藥物也可能存在抵抗現象,這是由基因決定的,是藥物療效的個體差異。
阿司匹林是目前唯一有明確證據並被指南強烈推薦用於心腦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抗血小板藥物,且價格低廉,效價比極高,應該盡早、合理使用。飯前服還是飯後服選好時機
很多患者都知道,阿司匹林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消化道潰瘍,甚至出血,也可導致腦出血,危及生命,不能隨便用。然而,阿司匹林的說明書上用法用量一欄,有的寫“飯前服用”,有的說“飯後服用”。特別是還出現了腸溶片,更讓患者一頭霧水。到底應該如何選擇用藥時機?
眾多因素決定用藥時機阿司匹林主要有3種劑型,以片劑為例,有普通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泡騰片和腸溶阿司匹林片,前兩者是非腸溶制劑,在胃內溶解會刺激胃黏膜,只可短期在飯後服用,用於解熱鎮痛和抗炎。而阿司匹林泡騰片主要用於發熱、疼痛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放入溫開水中溶解後服用。
為了減少阿司匹林對胃腸道的刺激,開發了腸溶制劑(腸溶片及腸溶膠囊),在普通阿司匹林外包了一層抗酸的保護層,其在胃內酸性環境下幾乎不溶解,而在腸道的鹼性環境下溶解,可顯著降低胃腸道副作用,是長期服用的最佳劑型。
阿司匹林普通制劑在胃內已開始吸收,在小腸上部可吸收大部分。腸溶片則在腸道釋放、吸收,吸收速度慢。阿司匹林被吸收後在肝髒代謝,經腎髒排洩。
建議所有患者均在飯後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後者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導致胃更易受到傳統危險因素(酸、酶、膽鹽)的侵害,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出血,甚至穿孔,以及胃食管反流病等並發症。為避免這種損害,建議作為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藥而中、大劑量服用阿司匹林時,一定要選擇在飯後服,以減少其對胃黏膜的損害。
理論上,腸溶阿司匹林宜於空腹服用,藥品可迅速通過胃,進入腸道,釋放後快速吸收、起效。但是,對腸溶阿司匹林的安全性理解不能絕對化,不是所有的腸溶阿司匹林都適合空腹服用。因為,腸溶劑型並非完全不在胃內酸性環境下溶解。(除了一些經過長期觀察,質量穩定,幾乎不在胃中溶解的產品,飯前還是飯後服用無影響,但飯前空腹服用,可避免食物的影響(食物可降低其吸收速率,但不影響吸收量)。)
中國藥典規定,腸溶片要做釋放度測定,在模擬胃酸環境下釋放度小於10%即符合腸溶標准。囿於不同廠家的制劑工藝、水平,有些腸溶阿司匹林產品在胃內的溶解度可接近10%,即使是少量的溶解仍然會產生一定的胃刺激症狀。因此,作為抗血小板藥的腸溶阿司匹林制劑,為了減少對胃的刺激,也建議患者在晚飯後頓服。
夜間睡眠時血壓低,血流緩慢,加上不補充飲水,每天的18~24時又是人體新血小板生成的主要時段,血液黏度高,容易形成血栓。清晨交感神經興奮性逐漸升高,血壓短期快速升高,6~11時冠狀動脈血流明顯減少,心肌缺血、血小板聚集傾向增加,因此,心腦血管事件高發時段為凌晨到上午10時(此階段又稱魔鬼時間)。由於相對於普通片,腸溶阿司匹林片的吸收要延遲3~6小時。
因此,有輕、中度高血壓而同時服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事件者,晚餐後30~60分鐘是服用腸溶阿司匹林的最佳時間,飽腹服用既可減少對胃的刺激和協同降壓(對於輕度高血壓患者,晚間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有輕度的降壓效果,上午服用就無降壓作用),又有利於抑制新生血小板的聚集傾向。此外,腸溶阿司匹林必須整片(膠囊)吞服,不得碾碎或溶解後服用。阿司匹林使用注意事項1.過敏反應。特異體質者服用此藥後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及哮喘等過敏反應。哮喘大多嚴重而持久,可伴有荨麻疹或喉頭水腫,用皮質激素有效,但常規抗休克藥腎上腺素的療效不佳。
1.胃黏膜糜爛、出血及潰瘍等。前列腺素對於維護胃黏膜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脫落增加並超過更新速度,加重潰瘍的程度,使胃黏液減少,潰瘍病患者應慎用或不用。飲酒後不宜用阿司匹林,因為能加劇胃黏膜屏障損傷,從而導致胃出血。
2.孕婦慎用。
3.高尿酸血症。阿司匹林可影響其他排尿酸藥的作用,小劑量時可能引起尿酸滯留。
4.長期使用阿司匹林可發生間質性腎炎、腎乳頭壞死、腎功能減退等。
5.阿司匹林可以分泌到乳汁,故哺乳母親長期大劑量用藥時有可能對嬰兒產生不良反應。
6.有出血體質的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
7.較少見不良反應有肝損害、造血功能障礙,偶可引起溶血。
8.不宜與某些藥同用,如與維生素B1同服,會加重胃腸道反應;與抗凝藥雙香豆素合用,易致出血;與降糖藥D860同用,易致低血糖反應;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合用,易誘發潰瘍;與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強其毒性;與速尿同用,容易造成水楊酸中毒。
如果上述原因不解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就會再發甚至完全堵塞該動脈而引起大中風。
提到心力衰竭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平時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病人出現心力衰竭,很快就會失去了生命。所以說每當人們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