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已經超過腫瘤成為我國死亡的第一大病因,成了危害人們健康的第一殺手。中風的死亡率在我國已經占到總死亡率的22.45%,是歐美國家的4至5倍,我國每年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達到165萬。我國也是中風復發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男女復發率都達到了27%。
腦卒中在發病前往往會出現哪些預兆?
1、哈欠連綿
當腦動脈硬化逐漸加重,管腔愈來愈窄,腦缺血缺氧加重,特別是呼吸中樞缺氧時,會引起哈欠反射。多在缺血性中風發作前5至10天內,頻頻打哈欠者可達80%左右,是重要的報警信號。
2、流涎
流涎症狀是說話不利索、流口水,有中風跡象,可能會突然發病。
3、一過黑蒙
即突然出現眼前發黑,看不見東西,數秒鐘或數分鐘即恢復,還伴有惡心、嘔吐、頭暈及意識障礙。最近,挪威醫生科蒂在18例一過性黑蒙的病人中,發現11例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4、視物模糊
即表現為短暫性視力障礙或視野缺損,多在1小時內自行恢復。科蒂對出現短暫視力障礙的10例病人進行了眼底檢查和腦血流量測定,發現其中有3例視網膜中心動脈閉塞,7例為視網膜分支動脈閉塞。
5、剃刀落地
是指自己持刀刮胡子時,頭轉向一側,突然感覺手臂無力,剃刀落地,1至2分鐘後完全恢復。這是由於轉頭扭頸時,引起已經硬化的頸動脈扭曲,加重了狹窄,導致了顱腦供血不足所致。
6、偏側麻癱
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嚴格說來,這已是最輕型中風。據追訪觀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3至5年,約有半數以上的人發生缺血性中風。
7、一側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軟弱無力、嘴歪、流口水
這是由於大腦供血不足,使大腦支配軀干的神經通路受損。
8、突然感到眩暈,搖晃不穩
這是由於小腦供血不足,影響其平衡功能。上述預兆可以是暫時性的,過些時候就消失,也可能反復發作,或逐漸加重。
9、突然出現說話困難,或聽不懂別人的話。
這是由於大腦皮層供血不足,影響了語言中樞,導致說話等功能受到影響。
10、短暫的意識不清或嗜睡。
這是由於大腦缺氧所導致,使得神經及器官暫時麻痺。
11、出現難以忍受的頭痛
頭痛由間斷性變為持續性,或伴有惡心嘔吐。這常是由於動脈內壓力突然升高,使血管壁痛覺感受器受刺激所致。這可能是腦出血的訊號,應特別注意。
12、嘴歪或是伸舌歪斜
讓病人笑一下或是吐一下舌頭,觀察病人的嘴巴和舌頭,看看是否有口角歪斜,伸舌向左或右偏。因為有些中風患者都會有嘴歪或是伸舌歪斜的症狀。
13、口齒不清或失語
讓病人說一句簡單的話,看是否連貫,若出現口齒不清或失語等情況就要引起注意。還可以讓病人喝口水,觀察是否有嗆水出現,因為通常情況下,部分中風的患者會出現吞咽反射障礙。
14、單側肢體乏力
可以讓患者舉起雙手,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單側肢體乏力、麻木等狀況,就要引起警覺。即使是短暫腦缺血發作(又名TIA),患者出現單側肢體乏力、麻木,24小時內又恢復知覺,也要引起重視,因為這也是中風的一種症兆。
一旦發現患者有上述症狀中的任何一項,家屬都要警惕腦中風的危險,應立即送往醫院及時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專家提醒廣大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心髒病等人群,平時要注意及時添衣保暖;寒冷時不宜早起鍛煉身體,不宜吹寒風。
預防中風防止踏入四大誤區:
誤區一:血壓正常或偏低不會中風。中風分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兩種。缺血性中風的病因在於腦動脈發生堵塞,導致局部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喪失功能。血壓正常或偏低的腦動脈硬化病人,由於腦動脈管腔變得高度狹窄,或伴有頸動脈斑塊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發生缺血性中風。
誤區二:小中風無關緊要。不少中風病人發病前在短時間內出現過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症狀,伴有突然說話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於上述症狀常在數分鐘內消失,頭部CT檢查正常,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其實,這是微小腦血栓引起的瞬間腦局部缺血,醫學上稱為小中風。約有一半小中風病人在5年內會發生偏癱,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小中風,及早就診防治。
誤區三:瘦人不會發生中風。有些人以為瘦人不會中風,於是拼命減肥。其實,科研工作者做過相關試驗,他們對3975名患有高血壓的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跟蹤調查,得出結論:瘦人也會中風,只不過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應采取綜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風的發生。
誤區四:中老年人才易發生中風。雖然90%的中風都是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畢竟還有10%的中風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輕人社交活動多,生活壓力大,酒肉大餐機會多,許多人仗著年輕,往往忽略了身體保健。事實上,近年來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
心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後該如何護理? 隨著介入的微創特點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以及其技術的更成熟發展,介入治療的應用越來越多,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壓力是越來越大了,因此很多人就因為壓力太大而患上了病毒性心肌炎這個疾病,也就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