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科疾病 >> 其他常見疾病 >> 腦卒中 >> 我國中風復發率達27% 注意喝水助預防卒中

我國中風復發率達27% 注意喝水助預防卒中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大大增加。我國是人口的第一大國,也是名副其實的中風大國,每年新發的中風人數達到了200萬人,每22秒就會有一個病人因中風而死亡。

  到了2008年中風已經超過腫瘤成為我國死亡的第一大病因,成了危害人們健康的第一殺手。中風的死亡率在我國已經占到總死亡率的22.45%,是歐美國家的4至5倍,我國每年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達到165萬。我國也是中風復發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男女復發率都達到了27%。

  除了高發病率、高死亡率之外,中風的致殘率也非常高,已經成為成人的第一大致殘原因。中風可能遺留各種後遺症,比如偏癱、感覺障礙、言語障礙,嚴重的還可能長期處於植物生存狀態,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中風的危害非常大。

我國中風復發率達27% 注意喝水助預防卒中

  早晚一杯水預防腦卒中

  腦血管類患者經常都是在凌晨這個時間段發病的,凌晨這個時間段,人的睡眠狀態到清醒狀態有一個交替過程,各內髒器官的適應性差,加之睡眠時人體比較缺乏水,特別是中老年人,不想夜間起床而控制少喝水或不喝水,造成夜間血管黏稠度升高,加大了腦中風的危險性。

  所以,在臨床上,大多數卒中發生於凌晨時間,而醫生趕到時已無力回天。

  因此,目前在干燥的冬季,空氣濕度下降,老年人如果不勤於喝水,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很容易增加腦中風的風險。“預防腦血管疾病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一天六杯水”。

  老年人在睡前最好喝上一杯溫開水,如果喝綠茶影響睡眠,就喝一杯普洱茶或菊花茶;早上起床之後,坐在床邊喝一杯溫開水,防止突然站立(起床時突然站立導致頭部血液不足導致的頭暈引發摔倒現象的發生),血壓升高,這個時候喝口茶,可以起到休息、緩沖或恢復血液正常循環作用,尤其是中風後康復的患者或有高血壓的患者,起床時最好不要突然起立。

我國中風復發率達27% 注意喝水助預防卒中

  中風的先兆有哪些呢

  1、突然頭昏、頭暈。這是最常見的中風先兆症狀,正如中醫所說的“眩暈者,中風之漸也”。

  2、一側面麻、舌麻甚至口眼歪斜,這主要為腦供血不足引起。

  3、說話吐字不清,流口涎,飲水嗆咳。

  4、出現一過性或陣發性的一側肢體麻木、發涼、無力或活動不靈,偶見一側肢體不自主的運動,有時出現肢體抽搐或跳動。

  5、頭痛程度加重。由普通性變為局限性,由間斷性變為持續性。

  6、原因不明的跌跤。由於腦缺血,使管理人體運動的神經功能失靈而易跌跤。

  7、精神狀態發生變化。性格一反常態,或精神不振、易犯困,或沉默寡言,或多語煩躁,或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

  8、一過性視物不清。突然眼前一片黑蒙,視物不清或突然一時失明。

我國中風復發率達27% 注意喝水助預防卒中

  年輕人也要預防腦卒中

  年輕人預防腦卒中平時要注意7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穩定血壓。一旦被確診為高血壓,需堅持服藥治療。

  二是保持樂觀,淡泊名利。

  三是戒煙戒酒。酒和煙都可造成腦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上升,還會加速動脈硬化。

  四是低脂低鹽。少吃動物的腦、內髒,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適量的瘦肉、魚、蛋等。

  五是防止過勞。超負荷工作可誘發腦出血。

  六是防止便秘。可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預防便秘,還可適當運動或經常對腹部進行自我按摩。

  七是注重先兆。如出現劇烈頭痛、頭暈、昏厥,或突然感到肢體麻木、言語不清等,應及時就醫。

  四個小動作輕松預防腦卒中

  1、肩部運動:肩部放松,雙手自然垂放於身體兩側,雙肩由後向前旋轉1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10次,之後雙肩上提放松各10次。可使肩部肌肉放松,緩解頸肩部神經血管壓力,促進大腦供血。

  2、頸部按摩:五指並攏,雙手對指置於頸後,輪流按擦頸後部左右兩側,以皮膚輕微發紅發熱為宜。可促進頸部血管平滑肌松弛,減少血脂沉積。

  3、頭部按摩:五指分開屈曲,以指腹從前額緩慢旋轉按壓至頭頂,再繼續按壓至腦後部。雙手輪流交替按壓各五次。可有效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改善大腦供血。

  4、轉頸運動:頸部放松,平和舒緩地前後左右轉動頸部,動作宜慢,轉動至最大幅度保持5秒再向反方向轉動。可增加血管的抗壓力和韌性,活血通絡。

 

熱門文章
陣發性心動過速的治療

   起止突然的發作是與窦性心動過速有明顯不同之處。按其異位起搏點部位的不同,陣發性心動過速可分為房性、房室交

心衰會產生什麼不良影響?心衰要多加注意飲食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率是日益增長,中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已超過1000萬例。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