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檢查
雖然本病的“經典”臨床表現已不十分常見,且有些症狀和體征在病程晚期才出現,加之患者多曾接受抗生素治療和細菌學檢查技術上的受限,給早期診斷帶來困難,但原則上仍然主張對患有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或人造瓣膜置換術的患者,有不明原因發熱達1周以上,應懷疑本病的可能,並立即作血培養,如兼有貧血、周圍栓塞現象和雜音出現,應考慮本病的診斷。臨床上反復短期使用抗生素,發熱時常反復,尤在瓣膜雜音的患者,應警惕本病的可能,及時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對診斷本病很有幫助。陽性血培養具有決定性診斷價值,並為抗生素的選擇提供依據。 對不能解釋的貧血、頑固性心力衰竭、卒中、癱瘓、周圍動脈栓塞、人造瓣膜口的進行性阻塞和瓣膜的移位、撕脫等均應注意有否本病存在。在肺炎反復發作,繼之以肝大,輕度黃疸最後出現進行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即使無心髒雜音,亦應考慮有右側心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可能。 (一)血培養約有75%~85%患者血培養陽性。陽性血培養是診斷本病的最直接的證據,而且還可以隨訪菌血症是否持續。病原體從贅生物不斷地播散到血中,且是連續性的,數量也不一,急性患者應在應用抗生素前1~2h內抽取2~3個血標本,亞急性者在應用抗生素前24h采集3~4個血標本。先前應用過抗生素的患者應至少每天抽取血培養共3d,以期提高血培養的陽性率。取血時間以寒戰或體溫驟升時為佳,每次取血應用更換靜脈穿刺的部分,皮膚應嚴格消毒。每次取血10~15ml,在應用過抗生素治療的患者,取血量不宜過多,培養液與血液之比至少在10∶1左右。因為血液中過多的抗生素不能被培養基稀釋,影響細菌的生長。常規應作需氧和厭氧菌培養,在人造瓣膜置換,較長時間留置靜脈插管、導尿管或有藥瘾者,應加做真菌培養。觀察時間至少2周,當培養結果陰性時應保持到3周,確診必須2次以上血培養陽性。一般作靜脈血培養,動脈血培養陽性率並不高於靜脈血。罕見情況下,血培養陰性患者,骨髓培養可陽性。培養陽性者應作各種抗生素單獨或聯合的藥物敏感試驗,以便指導治療。 (二)一般化驗檢查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降低,後者大都在6%~10g%左右。偶可有溶血現象。白細胞計數在無並發症的患者可正常或輕度增高,有時可見到左移。紅細胞沉降率大多增快。半數以上患者可出現蛋白尿和鏡下血尿。在並發急性腎小球腎炎,間質性腎炎或大的腎梗塞時,可出現肉眼血尿,膿尿以及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增高。腸球菌性心內膜炎常可導致腸球菌菌尿,金葡菌性心內膜炎亦然,因此作尿培養也有助於診斷。 (三)心電圖檢查一般無特異性。在並發栓塞性心肌梗塞、心包炎時可顯示特征性改變。在伴有室間隔膿腫或瓣環膿腫時可出現不全性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或束支傳導阻滯和室性早搏。顱內菌性動脈瘤破裂,可出現“神經源性”的T波改變。 (四)放射影像學檢查胸部X線檢查僅對並發症如心力衰竭、肺梗塞的診斷有幫助,當置換人造瓣膜患者發現瓣膜有異常搖動或移位時,提示可能合並感染性心內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