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如今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大“殺手”,每年我國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多達300多萬人,還有數百萬人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卻留下了殘疾。心腦血管病患者發病前有什麼征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本刊記者采訪了蘭州軍區胸心腦外科主任王洪運。
氣溫驟降心腦血管疾病高發
“進入秋季氣溫降低,醫院接診的高血脂、高血壓、腦血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明顯增加。年老體弱者,尤其是有‘三高’病史者應積極做好預防工作,避免發病。”王洪運主任說。
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有一定的時間規律,特別是與氣溫變化關系密切。眼下已是深秋時節,早晚溫差變大,隨著氣溫下降,心腦血管疾病發病人數逐漸增多。這是因為秋冬溫度下降,人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升高,會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同時血小板的聚集增強,血黏度上升,極易誘發小血管病變。此外,由感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等也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作。據調查統計顯示:秋冬季節,腦血栓、冠心病的發病者占全年發病人群的比例高達69.5%。
預防“腦卒中”一定要控制血壓
“每年我們醫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多達五百例。”王洪運主任告訴記者,腦卒中俗稱腦中風,它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是指在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種誘發因素引起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缺血性腦卒中就是我們常說的“腦梗死”,出血性腦卒中俗稱“爆血管”。
腦卒中患者的症狀多表現為突然發生一側肢體無力、笨拙、沉著或麻木,意識障礙或抽搐,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雙眼向一側凝視或視力模糊,視物旋轉或平衡障礙,出現既往少見的嚴重頭疼、嘔吐。
王洪運主任介紹說:“血壓、血脂、血糖‘三高’是腦卒中患病的罪魁禍首,而吸煙、酗酒、久坐不動、壓力過大,也會增加腦卒中發生率。三高的人群要特別當心,比如你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一定要及時調整,以防發展為中風。無論是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高血壓都是最主要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降壓藥、低鹽飲食等將血壓逐漸降至140/90mmHg以下。”
心腦血管健康關鍵在日常維護
心腦血管疾病一旦發病,很難徹底治愈,因此,要從源頭上消滅心腦血管疾病,就要做到增強自我保健意識,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邁開腿”。
王主任介紹,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肥胖、抽煙和高血脂、血稠、動脈硬化都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所以在飲食方面,應少吃油膩,避免暴飲暴食,過量飲酒。多吃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如魚、瘦肉、豆制品、蛋、牛奶等。要適當增減衣物預防感冒,家中要常備一些治療藥物,如阿司匹林等。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情緒起伏過大,做一些適當的運動,中老年人可以選擇打太極拳、慢走等非劇烈運動項目,避免勞累導致心髒負擔過重。總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更好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保持身體健康。
同時,他也提醒中老年人應適時體檢,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既往明確診斷有高血壓、心髒病的患者,更應當嚴格按照醫囑服藥,控制病情發展,防止病情加重。定期復查,根據醫生建議調整治療方案,不能擅自停藥、換藥。如自覺症狀發生變化,應及時就醫。既往有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更要注意把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1、減少鹽的攝入 通常來說,如果高血壓患者減低鹽和鈉的攝入量,其血壓就會降下來;減低鹽和鈉
由於動脈硬化發展緩慢、隱匿,可以長期無任何症狀,因此在早期,常不引起人們的注意。據研究發現,一般人在20歲左右,即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