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生命的命脈。因為血液承擔著“灌溉”與滋養全身組織與器官的重任,如果出現異常,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之大可想而知。日常生活中,究竟該如何保護血液呢?
一防血液變“黏”:定時喝水,遵醫囑服用中西藥
血液“黏”,有危險。險就險在變得黏滯的血液流動速度減慢,有形成血栓之憂。而血栓一旦形成就可能阻塞血管,進而導致悲劇發生。如堵塞腦內血管,可引起昏迷、半身不遂,謂之中風;堵塞冠狀動脈,則心髒供血中斷,誘發心肌梗死。這些都是要命的疾病。換句話說,若要心、腦平安,務必防止血液變“黏”。
防范措施:平時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特別是晚上臨睡前與清晨起床後喝一杯(約200毫升)溫開水;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丹參、川芎、五靈脂、當歸、紅花等活血化瘀中藥以及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西藥。
二防血液變“酸”:多食蔬果,控制葷食
人的血液中既有鹼性成分,又有酸性成分,正常情況下兩類成分處於相對平衡而略偏鹼性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體各項生理活動正常進行,身心健康。
如果食物結構不合理,吃入過多酸性食物,將使血液中酸性成分增多,招致輕微酸中毒,形成“酸性體質”,從而成為多種疾病的“溫床”。據臨床醫生統計,70%的疾病發生在“酸性體質”的人身上,諸如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腹瀉、水腫、偏頭痛、牙龈炎等,故血液變“酸”是又一個致病的隱患。
那麼,什麼是酸性食物呢?這裡須先弄明白一個概念,食物的酸性或鹼性不是根據其味道的酸甜而定,而是根據食物進入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的性質來區分的。
例如,各種肉食、蛋類、大米、面粉等在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為帶陰離子的酸根,味道雖不酸,但屬於酸性食物,特點是含硫、磷、氯等非金屬離子多。蔬菜、水果、牛奶等則相反,雖然其中不少品種味道是酸的(如水果中的蘋果、楊梅、櫻桃等),但在體內的代謝產物為帶陽離子的鹼根,其特點是含鉀、鈣、鎂等金屬元素多,故屬於鹼性食物,可中和血液中過多的酸性成分。
由此可見,為防止血液變酸,有效的辦法是適當控制葷食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的進食量。
三防血液變“髒”:謹防污染,主動排毒
近年來,保健專家特別強調保持血液純潔的重要性。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諸如癌症、過敏以及若干導致身體機能衰退的疾病發病率的增高,在相當程度上與血液遭受污染變髒有關。
血液為何會變“髒”呢?一是因為外界污染物通過呼吸道(吸入)、消化道(吃入)、皮膚(接觸)等途徑侵入血液,如農藥、殺蟲劑、重金屬鉛、汞、镉、空氣中的飄塵、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二是因為三餐食物在體內代謝後產生廢物,如腸道中的硫化氫、吲哚、糞臭素等。因此,要保持血液的純潔,就必須把好污物侵入關,並經常對人體施行“大掃除”。以下策略可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每天清晨或傍晚,選擇一處空氣清新之地,做“咳嗽運動”。做法是:先深吸一口氣,吸氣時緩緩抬起雙臂,然後突然咳嗽,並迅速垂下雙臂,迫使氣流從口、鼻噴出,將侵入呼吸道的污染物以痰液的形式咳出。如此反復做10次,每次咳嗽的間歇期做幾次正常呼吸,以防過度換氣。保健專家稱此為“主動咳嗽”,是保持肺部干淨、防止血液變髒的妙招之一。
第二:定時如廁,堅持每天大便1~2次,做到“腸中常清”,以減少有害物質從腸道侵入血液的機會。必要時可采用腸道沖洗法,此法對便秘或有“宿便”現象者尤其有效。即在每個月中選定一天,不吃早、中餐,空腹分次喝入2000~3000毫升溫開水,讓腸道毒素從體內盡快排出。
第三:借助水果蔬菜的抗污染作用,清除外界侵入的污染物或內生的毒性成分。例如:胡蘿卜中含有大量果酸,可與重金屬汞結合,生成新物質排出體外;大蒜中的特殊成分,可使體內的鉛濃度下降;青綠色蔬菜富含鹼性成分,可使沉積於細胞中的毒素重新溶解,隨尿液排出,被譽為體內的最佳“清潔劑”,生吃或搾汗飲用效果最好;海帶富含膠質,可促使侵入血液的放射性物質從尿中排洩;黑木耳中的特殊成分可以幫助消化纖維類物質;木瓜富含蛋白酶,可分解體內廢物和富余的脂肪,又除污染又減肥。特別值得推薦的是豬血。豬血中所含的大量血漿蛋白經人體消化酶分解後,可與侵入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發生反應,生成一種難以溶解的新物質,沉澱下來排出體外。
第四: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機體抵抗污染物侵襲的能力,進而保護血液的純淨、清潔。
手術治療 先心病一般是無法自行愈合的,均需通過手術或者介入的方法根治。但是對於缺損口徑小於0.5cm的室缺或房缺,可以
概 述 心髒病主要是涵蓋了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總稱,它可以包括血管病和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齊先天性心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