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術後精心護理,病人能達到以下目標:①補足血容量;②不出現低心排綜合征;③保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④保證氣體交換;⑤維持正常體溫;⑥維持身體其他器官系統的功能正常;⑦手術切口無感染;⑧疼痛得到控制;⑨活動耐力逐漸增強。
一、補足血容量
⒈評估病人發生血容量不足的危險因素:
⑴胸腔引流液的觀察:每小時測量胸腔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並記錄。一般手術後頭幾小時胸液偏多,為鮮紅血性,隨時間推移,胸液量逐漸減少變為漿液性。間斷擠壓引流管,以免血塊阻塞影響引流效果。如果發現以下情況及時報告醫生:胸液量超過4ml/(kg·h),應盡早手術。如胸液量2~4ml/(kg·h),還可嚴密觀察2~3小時;胸液量突然減少,伴中心靜脈壓增高、血壓下降、少尿、呼吸困難,應懷疑心包填塞,應開胸探察。
⑵尿量的觀察:嚴密監測每小時尿量並記錄。正常尿量應超過1ml/(kg·h),如尿量少於0.5ml/(kg·h)為少尿。如病人發生少尿/無尿或尿量增多應綜合其他臨床表現判斷是否存在或將導致血容量不足。
⑶周圍循環狀態的觀察:肢體末梢皮膚的顏色、溫度、濕度、彈性以及毛細血管充盈程度等可反應外周的循環狀態。如術後早期收縮的血管床隨著體溫的恢復或使用硝普鈉等血管擴張劑後逐漸擴張,會出現血容量相對不足。
⒉嚴密監測反映血容量的各項指標和臨床表現,及早發現低血容量。血容量不足時,病人常出現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動脈血壓下降或不穩定、CVP和(或)LAP降低、尿量減少、頸靜脈塌陷、皮膚濕冷、顏色發白、有花斑等。
⒊根據各項監測指標和臨床表現補充血容量。每小時記錄液體入量,根據出入量以及各項臨床指標的監測結果判斷血容量的補充是否充足。如病人胸液量或尿量多且出現心率增快、CVP和LAP降低等臨床表現,應加快輸液輸血速度,甚至加壓輸血輸液。而一般情況則不宜過快(尤其在血容量已接近平衡時),防止因循環負擔過重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對於血壓平穩、滲血不多的病人,可根據測定的紅細胞壓積,少量多次輸血予以糾正,使紅細胞壓積升至30%為宜。
二、預防和糾正低心排綜合征(lowcardiacoutputsyndrom,LCOS)心髒指數(cardiacindex,CI)常用來表示心排血量,正常值為2.5~4.2L/(min·m2)。如心髒指數低於2.5L/(min·m2)時,病人出現周圍血管收縮、組織灌注不足的臨床表現時稱低心排綜合征。
⒈評估病人發生低心排綜合征的危險因素:
⑴心髒的前負荷過低。常見原因為血容量不足或因心髒受壓影響心室的充盈引起。
⑵心髒的後負荷增高。如肺動脈高壓、肺循環阻力增高、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增加心髒後負荷。
⑶心肌收縮減弱或不協調。心肌的病變、切除、損傷以及缺血、缺氧、代謝異常等均使心肌收縮力減退,心律失常使心髒收縮不協調也會導致低心排。
⒉嚴密觀察病人有無低心排的臨床表現。如心率增快、脈壓變小、血壓下降(收縮壓低於90mmHg),CVP和/或LAP上升,桡動脈、足背動脈搏動細弱,四肢發冷、蒼白或發绀,尿量顯著減少等。
⒊與醫生密切配合,及早發現和糾正誘因,改善心髒功能。
⑴密切觀察及時治療心律失常。術後心律失常的常見原因是:血容量不足、體溫高、手術創傷、傷口疼痛、缺氧、電解質紊亂、酸中毒、藥物作用等。如出現心律失常首先應及時糾正誘因,分析心律失常的性質後遵醫囑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臨時心髒起搏器或電復律術等及時轉復心律失常。
⑵補充血容量,增加心室充盈壓。但應注意如血容量補充過多反而可致低心排征惡化。
⑶增強心肌收縮力。遵醫囑靜脈泵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腎上腺素等正性肌力藥物,注意藥物的配制、濃度、劑量、效果和副作用等。
⑷舒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減輕心髒後負荷。遵醫囑靜脈泵入硝普鈉、硝酸甘油等血管舒張藥,根據血液動力學各參數的變化調整藥物劑量,注意藥物的配制、濃度、使用效果和副作用等。同時護理上應注意肢體保暖,促進外周血管擴張。
⑸其他:監測血液電解質、酸鹼平衡狀態,及時糾正各種代謝紊亂;保證心肌氧供/氧需平衡,維持動脈血氧分壓較高水平。
三、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
⒈監測血氣和電解質的變化,准確記錄液體出入量。
⒉補液:心血管手術後病人於拔除氣管插管後4小時左右可飲水,觀察無嗆咳、嘔吐,吞咽功能良好方可進食。術前心功能狀態欠佳的病人,為預防肺水腫,術後應嚴格控制液體入量,根據尿量、出汗量和肺部情況予以增減。
⒊糾正電解質紊亂:
⑴鉀:心內直視手術後病人最常見低鉀血症,容易誘發室性期前收縮或室性心動過速、室顫等嚴重心律失常,因此應及時補鉀。在補鉀過程中,需根據尿量和反復測定血鉀結果調整用量。高濃度鉀溶液(濃度超過3‰)必須由中心靜脈輸入,同時應注意速率,以防引起高鉀血症使心髒停搏。
⑵鈉:體外循環手術後可出現鈉儲留,術後2~3天內不需要補充鈉,但如出汗、嘔吐等損失較多者,應注意監測血清鈉,並相應補充。
⑶鈣:術中、術後大量輸血的病人,可出現低鈣血症,影響凝血機制和心肌收縮力,故應根據血鈣監測結果給予補充。
⑷鎂:術前長期應用利尿劑的病人可出現低鎂血症。術後適當補充鎂離子可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
⒋糾正酸鹼平衡紊亂:首先應尋找引起酸鹼平衡紊亂的原因,然後針對原因進行處理。
四、保證氣體交換
⒈呼吸機輔助呼吸期間呼吸道的護理:
⑴根據胸片結果觀察並測量氣管插管的位置並妥善固定,防止氣管插管扭曲、打折、移位和脫出。
⑵觀察呼吸機的工作情況,根據血氣結果調節呼吸機的參數設置至血氣結果正常范圍。
⑶嚴密觀察病人的呼吸頻率、節律、胸廓起伏情況、雙側呼吸音是否對稱,有無干、濕羅音等。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理氣道內分泌物。吸痰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觀察痰液的性質、量和顏色。注意口腔和鼻腔的清潔。
⑷生命體征平穩時,加強體療、翻身。
⒉脫離呼吸機後呼吸道的護理:
⑴當病人心肺功能穩定、無出血指征時可脫離呼吸機,用氧氣面罩或鼻導管吸氧。
⑵每2~4小時協助病人翻身、拍背、咳痰1次,必要時行鼻行氣管內吸痰。霧化吸入每2~4小時1次,每次30分鐘,促進痰液排除。
⒊密切觀察病人呼吸頻率、節律、深度、肺部聽診情況及血氣分析結果等,綜合判斷有無缺氧或二氧化碳儲留,及時處理肺部並發症。
五、維持正常體溫
⒈保暖:由於術中復溫不足、環境溫度較低等原因,術後早期病人返回監護室時體溫低。低溫可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外周血管收縮、加重心髒負荷,病人寒戰導致耗氧量增加,抑制凝血機制導致引流液多。采取電熱毯、熱水袋保暖。
⒉降溫:術後2~4天體溫會較正常高2~30C,是機體的正常反應,可用冰袋、酒精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溫。如體溫異常增高可能是由於感染、脫水、低心排綜合征等原因,應及時報告醫生采取措施。
六、其他系統的監測和護理
⒈泌尿系統功能的監測和維護
⑴嚴密監測每小時尿量並記錄。正常尿量應超過1ml/(kg·h),如尿量少於0.5ml/(kg·h)為少尿。如病人發生少尿或無尿,應積極尋找誘因,如血容量不足、心排量低或脫水等,如排除以上原因,應警惕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可能。
⑵觀察尿色。正常尿色為淡黃色透明。發現尿色發紅或醬油色應及時報告醫生。
⑶監測尿比重。尿比重正常值為1.012~1.025。尿比重增高的原因可能是血容量不足,高熱等導致的尿濃縮;體外循環手術後血液稀釋性利尿及大量應用利尿劑的作用,使尿比重下降。如尿量少,而尿比重低於1.010,應警惕急性腎功能衰竭。
⑷監測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濃度。
⑸保留尿管的病人應注意預防泌尿系統感染,注意會陰部的清潔衛生。
⑹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病人的護理。
⒉神經系統功能的觀察和維護
⑴瞳孔:護士應密切觀察和記錄病人雙側瞳孔大小、是否對稱,有無對光反射等,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⑵神志:護士應密切觀察和記錄病人清醒的時間,病人的定向力和肢體活動感覺能力,是否有頭痛、嗜睡、昏迷、谵妄、抽搐、肌肉張力下降、肢體活動障礙等臨床表現。
⑶神經系統並發症的護理。心髒血管手術後神經系統並發症主要為:腦血管出血或栓塞。
⒊消化系統的觀察和護理
⑴注意觀察胃液的顏色、量,觀察腸鳴音的強弱。如胃液為咖啡色應懷疑術後應激性潰瘍和出血,及時報告醫生,並遵醫囑給予止血藥。
⑵通過胃管鼻飼,應先將胃內殘余食物或氣體抽出後再注入食物或藥物。
⑶如病情允許,一般拔除氣管插管後也可拔除胃管。拔管後要清理鼻咽腔。
⑷拔除氣管插管後4小時後能進食的病人鼓勵攝取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七、其他
⒈切口護理:每日為手術切口消毒更換敷料。觀察切口有無紅腫、出血或滲出,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遵醫囑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⒉疼痛護理:術後早期可規則地給予病人止痛劑或使用止疼泵以減輕疼痛。當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時,教會病人用手或小枕頭支持傷口,減輕疼痛。保持病室安靜,減少不必要的刺激,夜間可適量給予安眠藥,保證病人的睡眠。
⒊促進病人的心理健康:護士應向病人介紹自己及周圍環境,告訴病人當天的日期和時間;主動關心病人,做各項操作時,向病人解釋;滿足病人的基本生理需要;鼓勵病人談論自己的內心感受。
⒋活動:促進早期活動。手術後循環穩定的病人一般2~3小時翻身和被動活動肢體1次,預防壓瘡和靜脈栓塞。拔除氣管插管的病人,術後第1天可根據心功能情況床上坐起,術後第2天可床邊坐,術後3~4天可床邊活動,術後5~7天可在病室或走廊活動。注意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病人不感到過分疲倦為宜。
茶葉對心肌病有益,但若飲用不當,仍會產生不良情緒。心肌病患者飲茶等飲料時應注意下列問題。 茶宜清淡,不要飲濃茶。 濃
新生兒心髒病的症狀一、先天性心髒病在新生兒中的發生率接近1%,其中逐漸進展需要心髒導管或外科手術治療的患兒約為30%。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