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心血管疾病治療 >> 手術治療 >>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治療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治療

  動脈栓塞是指心髒或動脈壁脫落的血栓或斑塊等,隨血流向遠側流動,造成動脈堵塞、血流障礙的機型病變。動脈栓塞主要由血栓造成,此外,癌栓、空氣、脂肪等異物都可能成為栓子,其中尤以心源性最為多見。患者年齡以50歲以上多見,常合並心血管疾病。如風心病、冠心病、房顫、心內膜炎、動脈硬化閉塞症等。由於該病特點是起病急驟,症狀明顯,進展迅速,預後嚴重。故現在公認發病6-8小時是治療的黃金時間,手術是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法。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治療

  1、下肢動脈栓塞對機體的影響

  動脈分叉部管腔變窄,故栓塞絕大多數發生在動脈分叉部,栓塞的部位與血栓栓子大小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小的栓子常栓塞於腦部、內髒動脈和上肢動脈;較大和大的栓子常阻塞於腹主動脈末梢和下肢動脈。Thompson(1970)報道股總動脈發病率最高,其次是腘動脈、髂總和腹主動脈。栓子嵌於動脈後,被栓塞的遠端血流即部分或完全中斷,反射性地引起患肢的血管痙攣,由於動脈缺血和動脈痙攣,導致血管壁營養障礙,動脈內膜將發生缺血而出現退行性變,栓塞動脈內繼發血栓形成,加重了組織的缺血。栓塞後組織發生壞死,肌肉壞死時可釋放出磷酸肌酸激酶(CPK)和溶菌酶等物質,而加劇組織壞死。一般來說,動脈栓塞後最先出現的周圍神經的病變,6小時後就可出現組織細胞壞死,12小時之後就可有不同程度的壞疽。而栓塞後10-12小時受累肢體會發生大面積的組織壞死,造成代謝方面的障礙,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氮質血症、高鉀血症、肌紅蛋白尿和代謝性酸中毒,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由於多數病人伴有心髒病,動脈栓塞後可加重心血管功能紊亂,使心功能下降,甚或休克、心律失常,心跳會出現驟停。動脈栓塞對機體產生的影響主要取決於栓子栓塞後患肢缺血程度及時間。肢體缺血時間是影響本病最重要的因素。

  2、下肢動脈栓塞誤診

  目前,全身性溶栓療法、傳統的取栓術、Fogarty導管取栓術,都是治療急性肢體動脈栓塞的有效方法,已有較多的文獻報道了對於及時就診的病患其治療有效率在70%~95%,而延誤診治則明顯的增加了患者的截肢率和死亡率。由於接診醫師對本病的認識不足,在以其他症狀為主症伴發下肢活動障礙入院的患者鑒別診斷中沒有及早的考慮到本病,而該病又多為高齡患者,常伴有多種基礎疾病,在行各自專科情況查體時又忽略了血管外科相關的檢查,如皮膚的溫度和色澤,足背動脈的搏動,導致患者漏診,延誤了治療時間。

  3、下肢動脈栓塞手術治療基本處理原則

  凡是動脈栓塞的病人,除非肢體已發生壞疽,或有良好的側支建立可以維持肢體的存活,如果病人全身情況允許,應及時手術取栓。急性動脈栓塞起病急驟、嚴重威脅肢體的生存,甚至患者的生命。曾有報道在急性栓塞後數日或數周施行後期取栓術成功。可見發病的時間並不是手術絕對指征,只要肢體沒有發生大片壞死,有存活的可能性,都應積極爭取手術,取栓可以挽救肢體或降低截肢平面。而對於中晚期已發生部分壞疽急性下肢動脈栓塞者,手術可以起到改善患者預後的積極作用。有對比研究發現,對於中晚期急性動脈栓塞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或保守治療的療效在統計學上差異並無顯著性。但手術組不同栓塞部位的手術療效在統計學上差異有顯著性;而保守組差異則無顯著性。對於選擇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除了要考慮患者自身情況,尤其是心血管疾患及發病時間、壞疽程度外,應主要根據患者的發病部位來決定治療方式,若患者栓塞位置較高(股動脈以上)應堅決首選手術治療,反之,則應考慮采用溶栓或肝素等非手術療法連用手術取栓,已提高手術的療效。故現如今,非手術治療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列為輔助治療,只有少數的病人出現特殊情況:包括不能耐受手術;已建立良好的側肢循環;病程遷延,壞疽部已穩定,擇期截肢的病人可以考慮暫用非手術處理。

  手術方法主要包括:1、切開動脈直接取栓;2、利用Fogarty球囊導管取栓。既往采用的直接切開動脈取栓術有許多缺點,如術前必須對栓子定位准確,術中探查時往往發現栓子移位,多處栓塞必須多處切口創傷大、組織損傷嚴重,有時取栓不完全。⑵應用Fogarty導管取栓時,不需要准確定位,手術切口小、切口少,用導管在血管內探查范圍廣,取栓徹底。取栓可以明顯簡化手術,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即使是危重患者,也可以在局麻下進行手術。但Forgarty導管也存在一些明顯缺陷。導管不能達到遠端較小的血管和分支血管,而殘留血栓卻常存在於這些部位,成為日後血栓復發的基礎,反復取栓或操作不當會造血管壁損傷。並不能無限制的實施。有大量的報道證實在行Forgarty導管取栓的同時使用尿激酶或肝素對於Forgarty導管不能到達的小血管促溶的效果十分顯著。術後抗凝溶栓綜合治療現已被主流所認可。目前術後抗凝雖然沒有被證實對缺血肢體的預後有正面的作用,但能夠減少新發栓塞的危險。

  4、術後並發症的防治。

  4-1下肢動脈取栓、溶栓後可並發肌腎代謝綜合征。一般認為其與大量毒素、代謝產物的吸收及再灌注損傷有關。臨床表現主要為術後出現少尿、肉眼肌紅蛋白尿,伴血鉀、肌酐水平升高。有報道稱,病人取栓、溶栓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腎功能受損,血肌酐水平升高,大多數為一過性損害,經靜脈給予速尿、碳酸氫鈉、甘露醇、地塞(百度)米松、必要時血透等對症支持治療可恢復。但也有少數病人死於急性腎功能衰竭。證實肌腎代謝綜合征早期如被忽視,可產生嚴重後果。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治療

  4-2骨筋膜室綜合征:恢復灌注後肌肉的急性炎症導致腫脹及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術後室間隔壓力升高,毛細管灌注減低,即可發生神經損傷及肌肉壞死。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基本臨床特征是疼痛,常劇烈且“不成比例”。觸診肌肉常堅硬,觸痛明顯;間隔中的神經受累,引發感覺和運動功能失調。如果術前就有類似體征,則診斷更加困難。此外,病人此時因麻醉常未清醒或無判斷力,但早期診斷對挽救肌肉組織非常重要。因此一些醫院進行隔室內壓力測量來進行診斷。雖然目前筋膜室壓力>30mmHg是公認的診斷標准。但此測量的特異性雖高,敏感性卻非常低。故頻繁的體檢才是及早發現該並發症行之有效的手段。一旦懷疑存在骨筋膜室綜合征,就應行筋膜切開術。有些教材建議當缺血嚴重且持續時間超過4~6h,一旦手術結束就對外側、胫後深淺間隙,胫前間隙及時進行切開減壓,曾有報道有忽視胫前間隙減壓導致胫前肌肉、血管、胫前神經繼續缺血壞死的教訓。

  5、總結

  總之,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是可以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的血管外科常見疾病,尤其對於高齡患者其風險更大。診斷和處理方法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因此正確掌握其診斷和治療方法至關重要,絕對不容忽視。在明確診斷後,必須采取積極手術治療配合適時的藥物輔助治療,是治療該病的關鍵。同時注意術後並發症的防治才能使該病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熱門文章
高血脂的飲食禁忌

概 述 人身體內的脂肪大多數來源於患者生活中的飲食攝取,對於高血脂患者在生活飲食上自然要減少脂肪的

腦卒中血壓管理:五大關鍵問題的新觀點

腦卒中血壓管理:五大關鍵問題的新觀點  腦卒中患者的高血壓管理需要兼顧治療時機、卒中類型、藥物使用等多個方面,無論是治療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