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患者通常突然起病,在幾分鐘至數小時發展達高峰,部分患者經24~48小時緩慢進行,出血嚴重的患者發生頭痛、嘔吐後,短時間內進入昏迷狀態。
較輕的患者可能在頭痛、頭昏後,先發生肢體的癱瘓,逐漸產生或不產生意識障礙。少數患者可能沒有頭痛症狀,僅有頭暈或頭部不適感。腦出血30天的死亡率為35%~52%,且半數的死亡患者發生在發病的前兩天,大多患者有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在情緒激動、用力、驟然停藥、大量進補、飲酒等應激情況下誘發。
腦中風雖是常見病,但是,不少人在認識上還存在著許多誤區,主要有以下幾種:
常見誤區:
中風肯定會留下偏癱的後遺症
部分中風患者會遺留偏癱或肢體無力的後遺症,但隨著醫學技術的提高,恢復患病前狀態的患者比例在增加,特別是早期就診者完全康復的幾率更大。
只有偏癱了才是中風
確實,偏癱是中風的常見臨床表現,但也須警惕除偏癱外的其他中風表現。一般認為,對原有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的老年患者,出現下列表現者應高度懷疑中風:單眼視物不清或眼前發黑;偏身麻木、乏力、甚至癱瘓;流口水、舌頭發硬發麻、口齒不清;眩暈、惡心、嘔吐和走路不穩等;一過性的意識不清或嗜睡;新發頭痛或原有頭痛的性質發生改變,由陣發性發作變為持續性不緩解,頭痛劇烈,可伴有惡心、嘔吐;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
高血壓的人才會中風
高血壓是腦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但血壓正常者同樣也會中風。中風的危險因素還包括心髒病、糖尿病、吸煙、飲酒、高脂血症、避孕藥、肥胖等,而腦中風的一級預防目標就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和發展,包括改變生活方式、調整飲食和適當的藥物治療以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等。
中風都是老年人患的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患病率明顯提高並年輕化,中風的發病年齡逐漸前移,中年人發病明顯增多,對社會和家庭的危害更大。
中風了,關鍵是用好的藥
臨床工作中,常聽患者提的要求是用“最好”的藥,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腦中風需要綜合治療,並且非常強調時間窗對治療手段的影響,如對腦血栓形成的患者,在發病3~6小時內可溶栓治療,而到了48小時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康復治療逐漸占主導地位。因此,盡早就醫規范治療成為決定預後的關鍵因素。
我中風發病都1月了,怎麼還不能下床活動,肯定是沒希望恢復了
中風的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常表現從粗動作到細動作、從下肢到上肢逐漸恢復的特性,病程可以說是以月為計數單位,經過積極治療和康復,患者到半年甚至1年多可能才有好轉。
醫生提醒:
1.發現疑似中風患者,不要驚慌,必須盡早呼叫120送患者到醫院。若病人意識尚清醒,應讓患者平臥,要安慰病人,解除緊張情緒,若病人意識已喪失,則讓病人躺下,呼吸平穩者取側臥體位,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嗆入氣管內,呼吸不穩者無嘔吐時可取仰臥位,頭部略向後,不需墊枕頭,以開通氣道。解開病人衣領,如有假牙應取出。如有明顯鼾音則用軟布將病人的舌頭包住向前輕拉,以免造成窒息。如出現抽搐可用2根竹筷纏上軟布塞入上下齒之間,以防咬傷舌頭。轉送病人時盡量用擔架搬抬,如果從樓上抬下病人,要頭朝上腳朝下。
2.原有中風危險因素的患者,在天氣變冷時要適時添衣,按時服藥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盡量做到心平氣和,不過於激動,特別是老年人在搓麻將時。新年到,喜事飲酒增多,忌暴飲暴食和醉酒,特別是老年人更應該禁忌。傳統認為冬天是進補的好時機,但有高血壓、心髒病的患者進補要適量,最好向醫生咨詢後進行。
(實習編輯:梁慧儀)
斑塊漸漸增多造成動脈腔狹窄,使血流受阻,導致心髒缺血,產生心絞痛。那麼患上冠心病在飲食上要注意什麼?這是
高血壓需要終生調養,與其把健康的砝碼押給醫院,把養老錢花在保健品上,不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飲食療養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