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降脂的角度來看,植物油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更加健康;堅果類也是人體油脂攝入的一大來源,少量食用對身體有益處,但植物油同樣是脂肪,是高能物質,心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宜多吃。此外還應提倡多吃水果蔬菜。
兩大因素——
食鹽和脂肪攝入
近三十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翻了近6番。這和人們日常飲食習慣的改變有很大關系。
“鹽的攝入量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關聯很大。鹽吸水,吃鹽多了,血管裡水分增大,會加重血液流動的負擔”。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何計國副教授說,“針對控制心血管疾病發展而言,限制食鹽是第一要務。”
有趣的是,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的數據,自1982年至2002年間人們的食鹽量並沒有增加,可是同期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卻增長迅猛。看來,盡管“限鹽”對控制這一疾病大有益處,人們也該從飲食其它方面的轉變上找找問題。
“最明顯的變化是近二十余年動物性食品的消費量大大增加了,粗糧的食用卻大大減少了,脂肪攝入高於代謝水平,易使血管阻力增加、血液粘稠,從而引發高血壓和高血脂等。”何副教授介紹說。
一個基礎——
控制總量,均衡營養
記者的一位同事前段時間參加體檢,檢出了高血脂和輕度脂肪肝,周圍便有人勸導他說,“禁肉戒酒一年,就吃玉米餅子和鹹菜,保證好”。
要知道,這種說法不但不科學,真實踐起來還挺危險。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幾大營養物質,人體缺一不可,並且很多食物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過量吃碳水化合物,也會轉化成脂肪。
何副教授笑道,“不少朋友聽說吃粗糧對降血壓、血脂好,就使勁兒吃,結果紛紛來找我,說怎麼堅持吃粗糧倒胖了不少?“原來他們是在以前主食的基礎上又加了粗糧,總攝入量高了。
飲食是一種平衡、綜合管理,最重要莫過於對總熱量攝入的控制。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周稱重一次,把體重保持在穩定狀態。需要減重的患者每周降體重不應超過0.5千克。
控制總攝入量應成為習慣,長期堅持,某一餐、一日吃多了也不必緊張,下次少吃一些即可。保持營養均衡和足夠熱量,每餐吃8分飽,下頓飯之前有饑餓感,也是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
吃好吃對——
不可偏廢亦需節制
不少“三高”患者一拿到化驗單就大聲呼號要“忌肉”。實際上,肉類所含有的營養元素是人體所必需的。如果說蛋白質還可以通過豆制品來補充,那麼“忌肉”所喪失的補充鐵元素的機會就無處去補償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宜吃瘦肉,每日的攝入量控制在2兩左右。但肥肉和動物內髒要盡量少吃,或者不吃。盡管有證據表明雞蛋黃中含有磷脂,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但這是在人體體內發生的,要受人體的調節,不可能是無限的,但多吃雞蛋,膽固醇的吸收必然會增加,因此雞蛋不宜多吃,一天吃一個就可以,或者只吃蛋清不吃蛋黃。
從降脂的角度來看,植物油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更加健康;堅果類也是人體油脂攝入的一大來源,少量食用對身體有益處,但植物油同樣是脂肪,是高能物質,心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宜多吃。此外還應提倡多吃水果蔬菜。食用油選擇——
清淡健康營養足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食用油大都是植物油。植物油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給心血管疾病帶來的潛在危險相對較小。
純植物油都是不含膽固醇的,無論加工自何種原料,油脂相對穩定。比較來說,維生素E和維生素A含量高的油更好,因為這兩種營養素能夠發揮抗氧化的作用;植物膽固醇也是一項重要指標,它可以干擾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
在食用油的安全性上,一方面油接觸空氣易氧化,應盡量選擇小包裝,避免頻繁開蓋,保存要選擇避光、低溫、干燥的地方,大品牌的產品在抗氧化劑的添加方面安全性更高;生產工藝的差異也是影響食用油安全的重要因素,專業廠家加工的食用油殘留物質很少,如金龍魚等大品牌其殘留物可以少至檢測不出。
金龍魚玉米油源自優質玉米胚芽,富含人體必須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及植物甾醇,其營養價值與清香口感符合現代飲食“清淡、健康”的潮流,因此成為眾多現代都市人的優選食用油。實踐證明,經金龍魚玉米油烹制的菜肴清香誘人,不容易產生油膩感,既可以保持蔬菜和食品的色澤、香味,又不失營養價值;使用金龍魚玉米油烹饪時少油煙,耐高溫,對廚房的損傷較小。
近來,有不少讀者致電問詢“每日油攝入量不得超過25g”的概念,很多人疑惑“25g油連一盤菜都炒不出來呀”。實際上,這“25g”是指人體實際吸收的油的質量,而非烹饪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