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類風濕關節炎。
民間常有傳說,什麼在陰冷、濕寒的地方待久了,就容易得類風濕關節炎。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怎麼靠譜。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比較復雜,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許多患者都具有遺傳傾向,但並不是說都是由遺傳或僅僅由遺傳引起;感染和性激素也是常見的誘因或相關因素,有一些環境因素也可能與其相關——比如現在研究就發現,在同樣背景下,有長期吸煙史的人,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就高於不吸煙的人群。 總體來說,這種疾病其實是患者在遺傳、感染、激素等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既然叫做“關節炎”,它最突出的表現當然就集中在骨關節上。 1、小關節最易受害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當然會出現關節受累的表現,而且最先、最容易受害的就是一些小關節,例如指關節、手腕關節等,另外足部、踝部甚至颞颌關節也都是容易受累的關節。 患者最常見的就是多關節的疼痛、腫脹,而且在多關節受累情況下,還常常呈現出對稱性關節炎表現。 2、清晨表現更明顯 晨僵是這類患者的常見表現,也就是早晨起床時,會感覺關節活動不靈活,而過一會兒、動一動,這種情況就可能減輕。 其實也不只是晨僵有如此情況。如果是一般勞損引起的骨關節疼痛,往往經過一夜休息後,在清晨症狀最輕,而在晚上因為經過一天活動所以表現更重。而類風濕關節炎這樣的骨關節疼痛,卻往往是早晨症狀明顯,而經過活動後反而疼痛不適減輕的。這一點特別要引起注意。 此外,患者也會出現一些關節外表現,例如發熱、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淋巴結腫大等等。後期患者關節還會出現變形,導致畸形發生。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不只靠血沉 很多人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類風濕關節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血沉檢查。 其實,現在隨著醫學診斷水平的提高,許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病情很早期,3-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骨侵蝕,而這只要簡單的影像學檢查就可以發現。例如X線片、CT、磁共振等,都是常見的檢查手段。 當然,實驗室檢查也是很重要的,包括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自身抗體、遺傳標記物檢查等等。要注意的是,在患者初期病情程度較輕,或者患者病情控制非常穩定時,人們所熟悉的血沉指標並不一定會表現出異常。所以患者應該根據醫生指導接受檢查,不可僅認定血沉一項指標。 另外,還有一些特殊檢查也會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比如關節穿刺、關節鏡等等。這些都要根據患者個體情況決定是否要用到。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毫無疑問是一種慢性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有耐心地接受規范的治療。 許多患者一聽到這個就害怕要用激素。其實患者並不用太擔心,因為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用藥也很多。從初期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到一些免疫抑制劑,以及價格相對昂貴但目前認為可以讓患者獲益更多的生物類制劑,都可以給不同患者以合適的治療。而只要配合醫生進行規范治療,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將病情控制平穩,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帶來關節變形致殘的不良後果。“目前中國腦血管病的防治現狀很嚴峻,一方面我們要做好覆蓋全國的腦卒中防控體系,針對高危人群做好疾病預防和篩查
血壓處正常高值冠心病風險增加 專家介紹,高血壓的發生,會同時受遺傳和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雙重因素的影響。通過控制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