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心血管疾病治療 >> 康復治療 >> 你的職業易導致高血壓嗎?防高血壓需調節情緒

你的職業易導致高血壓嗎?防高血壓需調節情緒

  高血壓是最早被醫學認定的心身性疾病之一。在日常門診中我們發現高血壓的發生與職業的性格特點有關,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也證明,高血壓的患者有一定的職業特征,從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緊張而體力活動較少,對視聽覺形成慢性刺激的行業,例如駕駛員、電腦操作員、股票交易員、研究人員等,容易發生高血壓,同時也發現高血壓與情緒波動、焦慮、抑郁也有關聯。大量的臨床研究和實際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失業、離婚、長期生活不穩定、人際關系緊張者高血壓的患病率也高;有些高血壓的發生還與特殊的性格有關,例如表現為求全責備,刻板主觀,容易激動、沖動,過分謹慎,不善表達情緒,壓抑但又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等性格特征者,高血壓的發生率也高。

你的職業易導致高血壓嗎?防高血壓需調節情緒

  近年來科學研究和臨床觀察進一步表明,不健康的心理是引起高血壓發生的原因之一,不健康的心理活動一般是指焦慮、抑郁、恐懼、情緒激動、心理不平衡等表現,是現代社會越來越常見的心理現象,但是人們對它還不是很重視,任由這些不健康的心理活動到處肆虐,干擾破壞了我們正常的生理機能,開始是功能性紊亂,時間久了就容易引起器質性改變。

  那麼為什麼長期不健康的心理會引起血壓升高呢?

  我們的大腦具有興奮中樞和抑制中樞兩套調節系統,長期的不良刺激會使大腦興奮和抑制中樞功能失調;例如如果興奮中樞經常占優勢的話,會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腎上腺素等器官分泌大量的兒茶酚胺類升壓激素,使血壓升高,同時交感神經興奮,使血管收縮,緊張度增加,導致血管阻力增高,也使血壓升高。

  祖國醫學認為長期憂思懊惱,焦慮和精神過度緊張容易傷及氣血,因為氣血是產生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正所謂“氣血者,人之神”“氣為神之祖,精為氣之子,氣為精神之根蒂也”,認為心為君之官,主神明,一切情志所傷首先傷心神,而人體髒腑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動都由心統領,然後波及到肝、腎、脾諸髒,引起功能失調;祖國醫學很早就認為高血壓屬於神情心身疾病,強調神情之患,“藥難獨治”,所以憂慮、沮喪、恐懼、消沉、煩躁、緊張、激動、貪求等惡劣情緒,耗散心神,進而使髒腑氣機失調,發生高血壓。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調節情緒預防血壓升高

  1、保持身心安靜:自覺進行思想意識修養,努力做到“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建立理想與現實盡可能相符的生活或行為目標,不要好高骛遠,自尋煩惱。

  2、學會傾訴:當有較大的心理壓力而自己無法排遣時,可向朋友、親人傾訴,多與他人交流,緩解心理壓力,也可通過心理咨詢,來分解、釋放心中的焦慮或疑惑。

  3、情緒宣洩:及時宣洩抱怨、憤怒、敵意等情緒,不要強行壓抑,但是不能造成對其他人的傷害,應采取理性和文明的方式,例如體育運動,武術等方式。

  4、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不同的人際關系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越近,雙方在交往中越易感到心情舒暢,無所不談,但是若有矛盾或心理距離拉大,彼此都會產生不滿、厭惡、敵意等消極情緒體驗,對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長此下去出現血壓升高。親人之間相互之間的關心照顧,溫暖的家庭環境使人精神愉悅,身心放松,有利於防止血壓升高。

  5、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

  6、經常聽自己喜歡的音樂:輕松的音樂可以使大腦皮質興奮性降低,升壓激素分泌減少,有助於防止血壓升高,還可以使身心恬靜,氣血平和,使人體達到一個靜養放松狀態。

  7、保持樂觀的心態,增強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周圍所發生的一切。

  8、放松訓練:是一種有意識地控制自身心理活動,糾正機體功能紊亂的方法。益處:充分的放松訓練,可以大大滿足機體所需的氧容量,加快新陳代謝,使機體產生更多的能量,調節人體的酸鹼平衡,消除疲勞,使氣血平和,血壓穩定。

  方法:

  呼吸放松:用鼻孔吸氣,緩慢進行,如果感覺到腹部隆起,胸廓飽滿,不能再吸氣時,縮唇把氣體慢慢呼出,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呼吸節律和幅度,每次作15-20分鐘,每日1-2次,以不感到疲勞為標准。

你的職業易導致高血壓嗎?防高血壓需調節情緒

  靜坐放松:閉目靜坐,以坐著舒適為標准,或者可以采取其他放松的姿勢,閉上眼睛,先嘗試腹式呼吸,深吸氣,慢呼氣,掌握好節律,讓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然後從頭頂開始放松,依次面部、頸部、胸部、上肢、腹部及下肢,做到全身肌肉放松,逐漸達到心靜,自然,拋開所有的煩惱與不愉快的想法。

  預防高血壓的發生,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礎,同樣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態也是預防高血壓發生的關鍵因素。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