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患友老李,18年前確診為糖尿病,兩年前因血糖控制欠佳改用胰島素治療,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爾/升左右。一年前因視物模糊行眼底熒光造影檢查,提示微血管瘤形成。服用導升明半年後視力仍進一步下降,故行眼部激光治療。術後兩個月視力仍無明顯恢復,並在視物時出現“飛蚊症”。就診當日查餐後2小時血糖為15.6毫摩爾/升,翻閱其門診病歷,三年內血糖檢查主要以空腹為主,僅見兩張餐後血糖報告,分別為11.9毫摩爾/升和14.2毫摩爾/升。
醫生問:“您知道餐後血糖也要經常檢查嗎?”
老李:“偶爾聽說過要查餐後血糖,但不知道為什麼要查?”
如果一個高血壓病人收縮壓超過180毫米汞柱,他可能會緊張,擔心發生腦溢血,危及生命。但是,這位老李餐後2小時血糖高達15.6毫摩爾/升,他卻不太緊張,因為沒有感覺到太多的不舒服。
研究表明,餐後2小時血糖每升高1毫摩爾/升,死亡的威脅相當於高血壓病人收縮壓升高7毫米汞柱。但血糖的升高通常呈階梯性緩慢上升,很多患者對此已逐漸適應,並不會因血糖的輕中度升高而感到不適,因而也就不會引起足夠的重視。平時看似健康,等出現症狀時往往病情已進展到一定程度,甚至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和腦出血等可致猝死的疾病,對健康存在著巨大威脅,這種狀態可以說是“軟刀子殺人”。聽我這樣描述,老李驚訝得張大了嘴,愣了半天沒說話。
回顧老李的病情,不難發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出現,服藥後視力進一步減退,甚至接受激光治療後眼病情況仍無明顯好轉,這關鍵還是在於他的血糖。主要是餐後血糖長期控制不良(而且平時很少檢查餐後血糖)。其實,臨床研究已證實,在預測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和進展中,餐後血糖的價值優於糖化血紅蛋白(HbA1c)。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許多大型臨床試驗,如糖尿病干預研究和巴黎前瞻性研究等均已證實,慢性並發症尤其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餐後高血糖是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是心血管病並發症的獨立高危因素。而全面控制血糖(包括餐後血糖)能顯著降低各種糖尿病並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的發生。英國持續近20年的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盡管強化治療組比常規治療組的HbA1c僅僅多降低了0.9%,但是強化治療可以降低糖尿病相關並發症的發生危險。在研究第12年時,強化治療可以使視網膜病變及白蛋白尿的發生率顯著下降,使其危險性分別降低21%和33%。還可以降低需要進行白內障摘除術的患者比率,降低發生心肌梗死的危險。歐洲糖尿病診斷標准合作分析(DECODE)研究,隨訪10年也觀察到無論空腹血糖是多少,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危險性隨餐後2小時血糖水平的升高而上升,測餐後血糖對猝死的預測性超過空腹血糖。
人體從進食早餐開始到晚餐(或宵夜)後,機體持續處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和消除過程,共持續約20個小時。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真正的空腹狀態僅僅只有早餐前的4個小時左右,也就是說一天中人體大部分時候均處於餐後狀態。因此,餐後血糖是否控制達標尤為重要。
此外,餐後2小時血糖還是診斷糖尿病更為敏感的指標,可以作為糖尿病的早期預警。因為,餐後2小時血糖輕微增高但還沒有達到超過11.1毫摩爾/升(糖尿病標准)時,心血管病並發症的風險已開始增加。測定餐後血糖可早期確定處於糖尿病危險中的人群,及早對這些人群進行干預,可有效延緩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無論是早期發現糖尿病,還是延緩及降低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及發展,重視餐後血糖的監測和控制極為重要和必要,一定要時刻警惕“軟刀子殺人”。
“垃圾”堵血管近90% 手術清除降低腦梗風險 李大爺的老伴兒今年剛滿70歲,患高血壓和冠心病
調查結果為,約90名患者因心力衰竭入院,占患者總數的15%,並且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值越高,住院率越高。糖化血紅蛋白值在9.